自贸区升级,最大看点其实是金融业
自由贸易区,简称自贸区。
中国设立自贸试验区,当然是为了促进自由贸易,扩大经济开放度。但在习近平的经济战略里,设立自贸区更大的考虑是推进经济改革特别是政府管理经济的模式和方式。
将改革放在第一位,将制度创新放在第一位,通过开放促进改革,这正是习近平的一贯主张。
习近平在2014年3月5日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的审议时,进一步提出: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一项国家战略,要牢牢把握国际通行规则,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
只要看准的事马上就干,这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风格。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进一步深化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这意味着中国自贸区建设跃上新台阶,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和更大范围的改革试点正在稳步推进。有分析指出,从2016年3月起,经过一段时间筛选,第三批自贸试验区也已经初步浮出水面,数量更多的自贸区将落子中国内陆地区。也就是说,自贸区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中国已经是开放型贸易大国。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发布的统计数据,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4.16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但中国与美国相比,还远远谈不上开放型贸易强国,中国对外贸易的最大短板就是服务贸易发展滞后。
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中称,中国虽已成为货物贸易大国,但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2013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5396.4亿美元,仅为美国的一半左右;中国是货物贸易顺差大国,但也是世界第一服务贸易逆差大国,2013年服务贸易逆差额达到1184.6亿美元。中国服务出口结构也不够优化,金融、保险等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服务出口占比还比较低。
在服务型贸易中,中国短板中的最短板是金融保险业。没有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业,美国的金融霸权将无从谈起。而中国的短板也恰恰在此。金融业要发展,就必须开放,而开放如何趋利避害,又取决于政府和专业部门的监管能力。
习近平2014年在中国“两会”期间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已经着重点了这道题。习近平说,加快在促进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等方面先试出首批管用、有效的成果。要做点压力测试,切实防范系统性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
通过自贸区试点战略,实现中国金融整体创新,提升中国政府和专业部门的金融监管能力,这是习近平为中国金融业态创新布下的一步先手棋。
2015年4月20日,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王受文表示,沪粤津闽四大自贸区都服务于国家战略,因定位不同,在金融创新方面将各有侧重。广东自贸区将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发展,推动人民币作为自贸试验区与港澳地区及国外跨境大额贸易和投资计价、结算的主要货币。福建自贸区将率先推进与台湾地区投资贸易自由,研究探索允许台资金融机构设立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台资持股比例可达50%以上。天津自贸区将开展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试点,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发展,鼓励在人民币跨境使用方面先行先试。上海自贸区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继续在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以及法治环境规范等方面担当“领头羊”。
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守住金融创新的边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不断增进实业实力,改善经济布局和版图,稳步实现中国金融业的崛起,让人民币成为全球欢迎的货币,这是中国迈入世界第一号经济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摆脱受挤压地位的唯一路径,也是“习近平经济学”的重点着墨之所在。
对此,现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陈雨露教授认为:金融发展一般规律和国家特定禀赋的良好结合,是从理论的有效性到实践的有效性的关键连接点。在确定政府与市场有效边界过程中,既要考虑制度选择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基本规律,又要结合特定国家在经济基础、政治结构、文化特质和制度框架等方面的具体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效率性和稳定性相统一的大金融制度框架。
北京时间2015年12月1日凌晨1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正式将人民币纳入SDR(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决议已于2016年10月1日生效。人民币历史性成为首个被纳入SDR的新兴市场货币。IMF称,人民币在SDR的权重为10.92%,美元在SDR的权重为41.73%,欧元在SDR的权重为30.93%,日元为8.33%,英镑为8.09%。
中国人民银行对此表示,中方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加快推动金融改革和对外开放,为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维护全球金融稳定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做出积极贡献。
这只是在习近平领导下,人民币在国际上走强的一个开端,更精彩的情节还在后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