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春谱写的恢弘史诗(2)

用青春谱写的恢弘史诗(2)

严守纪律、团结一致

从1934年8月红六军团奉中央命令西征开始,到1936年10月三大主力在会宁和将台堡会师,红军组织过600多次大小战斗,投入师以上部队参加的达120次。在敌军重兵围追堵截之下,缺少装备且疲惫不堪的红军一路厮杀,何以能如洪流一般不可阻挡? 1935年10月,陈云在向共产国际汇报时说:“每次战斗前,连队的党员都召开会议,选出后备指挥员,大约有四五个人。如果连长在前线受伤或者牺牲了,队伍不会跑散,因为第一后备连长会立即挺身而出;如遇不幸,第二后备连长又会代替他,一个接着一个。党员受伤后,为了不影响同志们的情绪,总是对他们说:‘没关系,你们继续前进吧。’”红军指战员服从指挥、顾全大局的组织纪律性,由此可见一斑。

中共中央委员黄在长征开始后一再变动的职务,也正是对红军的高度组织纪律性和罕见凝聚力的生动注脚。1908年出生的黄是标准的无产阶级,1925年入党,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作为工人出身的代表人物,被补选为中央委员。1930年年底,黄奉命到闽南苏区工作,先后担任过红十二军政委、第三十四师政委、第一军团一师政委等职务,长征开始后担任红八军团政委。湘江战役后由于部队只剩下1000人,红八军团撤编并入红五军团,黄复任红一军团第一师政委。一渡赤水后,毛泽东亲临红一师进行整编动员,还特意对黄说:你可是当过军团政委,当团政委确实有点大材小用。但黄当即表示,就是当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自己也心甘情愿。1935年年底,刚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面临东北军进攻,由于红一方面军红四团的两位主官在直罗镇的战斗准备中病重,中央决定由黄担任红四团代政委。在率部突破前沿阵地进行追击时,敌军一颗子弹夺去了黄年仅27岁的生命。黄这样的职务变动并非偶然,部队伤亡大造成编制和领导人变化速度非常快,但这也反映了共产党员高度的组织纪律性,也是红军能以弱胜强的重要原因之一。

红军将士在长征途中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充分体现出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精神。干部处处关心战士,战士时刻想着干部。一粒米、一滴水,大家你推我让,谁也舍不得吃,舍不得喝。官兵之间情同手足,战友之间情深似海。在生死的关键时刻,大家往往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正是因为红军长征途中如此团结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才战胜了道不尽的艰难险阻,创造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