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丨刘庭华:改变中央红军历史命运的存亡之战 (2)

荐读丨刘庭华:改变中央红军历史命运的存亡之战 (2)

——四渡赤水作战的指挥艺术及历史启示

核心提示:毛泽东指挥四渡赤水作战胜利的三条基本经验,是其“得意之笔”的生动写照,体现了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今天,我军面临如何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挑战,四渡赤水作战的军事指挥艺术,仍具有军事哲学上的借鉴指导意义。

二、实施高度迅速机动,在运动中寻机击破敌军合围

实施机动歼敌,可以说是古今中外一切著名将帅指挥战役取得胜利的一条重要经验。机动对于争取时间完成军事行动历来被军事家们所重视。拿破仑有一句名言:“行军就是战争”。他认为,战争的才能就是运动的才能,善于运动的军队才能获得胜利。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作战,就是通过迅速高度机动,在运动中击破敌军合围作战的典范。

四渡赤水作战,中央红军在战略上是处于内线被合围的态势,要摆脱国民党军数十万队的围追堵截,就必须实施高度迅速机动歼敌,实现战役战斗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将敌军对我军战略上的分进合击,变成我军对敌军战役战斗上的分进合击,使战略上处于优势和主动的敌军变成战役战斗上的劣势和被动。  遵义会议的总结决议指出:“当前的中心问题是怎样战胜川、滇、黔、蒋这些敌人的军队。为了战胜这些敌人,红军的行动必须有高度的机动性,……红军运动战的特长,在五次战争中是被长期的阵地战相当灭[减]弱了,而目前正要求红军各级指挥员具有高度的运动战战术。因此从阵地战战术(短促突击)到运动战战术的坚决的迅速的转变,是严重的工作”。[5] 在四渡赤水之战中,毛泽东亲自指挥中央红军实现了这种转变。

中央红军通过一渡赤水、二渡赤水的高度迅速机动,大量调动敌人,造成了国民党军在遵义、桐梓地区兵力比较薄弱空虚的态势。2月28日,在红军再占遵义城时,奉蒋介石之命赶来增援的国民党军第1纵队第59师、第93师孤军冒进,先后至遵义以南的忠庄铺、新站地区。毛泽东等当即决定,乘敌第59、93师立足未稳之机,集中兵力歼其于遵义以南地区。为此,红军以一部兵力在老鸦山、红花岗一线阻击第59师的进攻,主力从左翼向忠庄铺突击,直播第1纵队指挥部。第1纵队指挥部遭突然袭击,丢下部队,慌忙夺路南逃,红军乘胜发起猛攻,迅速将其2个师大部计5400余人(其中俘敌3000余人)歼灭于忠庄铺、遵义西南及乌江北岸地区。遵义之战,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最大的胜利,使国民党军在一段时内不敢轻进,从而使我军得到了物资补充和短期休整。正是由于中央红军向扎西的迅速机动和长途回师东进,才大量调动了敌人,造成敌后方空虚的有利战机,从而取得了遵义战役的胜利。

3月21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后,佯攻贵阳,毛泽东遂指挥中央红军乘各路国民党军纷纷向贵阳以东调动时,并在敌人尚未判明红军意图以前,又突然于4月9日急转向南,分两路从贵阳、龙里之间突破国民党军防线,接着以每天60公里的速度(这比拿破仑指挥的法军的行军速度快2.5倍),经青岩、定番(今惠水)、紫云等地,向敌人兵力空虚的云南疾进,并示形于昆明。当蒋介石急忙调兵保卫昆明之际,中央红军却又乘虚直抵金沙江畔,至5月9日,红军全部渡过了金沙江,从而使我军转危为安。

毛泽东指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就是今天我们的运动战的通俗的解释。天下也没有只承认打不承认走的军事家,不过不如我们走得这幺厉害罢了。对于我们,走路的时间通常多于作战的时间,平均每月打得一个大仗就算是好的。一切的‘走’都是为着  ‘打’,我们的一切战略战役方针都是建立在‘打’的一个基本点上[6]可以说,高度迅速机动,既是四渡赤水作战的一大特点,也是毛泽东指挥四渡赤水作战的艺术精华之一。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以走创造战机,以打开辟道路;走中有打,打中有走,把走与打、消灭敌人与保存自己,辩证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毛泽东在前有长江,后有乌江的狭窄地区,指挥3万疲惫之师,抗击40多万以逸待劳之敌,使国民党军疲于奔命,到处扑空,十分被动;而中央红军则纵横驰骋,要打就打,要走就走,稳操主动。这既不同于“有进无退的拚命主义”,更不同于“有退无进的逃跑主义”,在运动战的实践方面,表现了高度的指挥艺术性,至今仍令人叹止!

责任编辑:李梦柯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