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
10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图书走出去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国外受众需求和图书传播规律,突出思想内涵,坚持创新发展,不断提升国际出版能力,让更多体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优秀图书走向世界。(10月21日《人民日报》)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年出书47万种,2015年全国有10471种图书输往全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无疑,中国已成为世界版权输出大国。如果就此沾沾自喜,以为“老子天下第一”,显然是井底之蛙。有专家直言,中国图书出口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让中国图书更快速稳健地走向世界,还有绕不过的几道“坎”。
一则,国际知名作家数量较少。中国古代的作家就不说了。综观现当代的国际知名作家,譬如莫言这样的作家,毋庸讳言,我们数量是偏少的。这里面,既有综合国力的因素,也有国际推介推广的因素,还有作家作品的因素。今天,我国综合国力居世界第二位,为推出一批国际知名作家创造了良好环境。因此,国家相关部门要向全球大力推介推广我们的优秀作家及其作品,提高他们的知名度,让优秀作家作品享誉全球。
二则,创造一大批“叫得响”的作品。作家靠作品说话。要实施名优工程,创造一大批优秀作家、优秀作品——这是中国图书走向世界的“基础工程”。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当前,作家要在眼花缭乱的国际图书市场中保持定力,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耐得住寂寞,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才能创作出“经典之作”。记得《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学情缘》中记述的一个故事:柳青1952年曾经任陕西长安县县委副书记,后来辞去了县委副书记职务、保留常委职务,并定居在那儿的皇甫村,蹲点14年,他的《创业史》很多素材就是从那儿得来的。若非如此,哪有经典《创业史》?
三则,创新载体和平台。继续推进行之有效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和“中国之窗”项目,让中国图书“大步流星”走向世界。举办好“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等专业展会,改革运作模式,不断拓宽中国图书走向世界的道路。积极组织参加国际性的图书展会,展现中国气派,让各国读者能够方便地读到中国图书。如《习近平用典》亮相法兰克福书展,受到国外读者热捧,就是中国图书走向国际的成功案例。
中国要实现由世界版权输出大国向强国“转身”,还需要“爬坡上坎”、自强不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创造出更好更多的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若此,何愁中国图书不走向世界、打动全世界人们的心?
(作者单位:四川省沐川县委组织部)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2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