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万里征程 谱精神华章(2)

绘万里征程 谱精神华章(2)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美术作品创作展举办

重绘历史诗情

“送别红军”是长征题材美术创作常见的题材之一。吴宪生创作的《十送红军》以意笔重彩为表现方法,这无形中既淡化了时空的真实性描述,也凸显了工笔绘画独特的表现方式。譬如,线条的勾勒与晕染使画面显得平面化,人物组合由此不必过于受到透视空间表现的限制,从而也使画面的几组主要人物情节(抬送伤员、推运食粮、乡亲送水和依依话别等)获得自然的衔接。由黄其华、郝孝飞、朱国栋、周颢和彭震中创作的《血战湘江》通过三联画的方式力图立体地呈现湘江之战的整体战役图景,作品完全以水墨写意完成人物的形象刻画和场景描写,使画面充分发挥了写意水墨的艺术表现性。

吕书峰创作的中国画《彝海结盟》以繁密的画面构图为表征,画面描写了彝族男女老幼、红军指战员等约50位人物形象,中国画特有的线描与写意水墨让画面人物组合获得了极大的表现自由,也凸显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语言表现力。邵亚川创作的《四渡赤水出奇兵》并没有直接塑造领袖形象,而是描写四渡赤水之中的第三渡——虚张声势地佯渡赤水以迷惑敌军的军事谋略,此作尽情渲染了水天一色的浪漫诗情。

郑艺、宋克、周楷和关君创作的油画《娄山关大捷》画面所营造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境界,仿佛就是那些倒在血泊中的战士用他们的英魂晕染出的色调。画面的艺术魅力在于以景抒情、以诗写史。此次由井士剑、郭健濂创作的《飞渡泸定桥》,画面以正面描写22名突击队员攀爬铁索、匍匐行进为主体,并通过浓烟熏黑了的天空以及炮火映照着橙红色的战士形象,构成画面极其激烈紧张的抢夺氛围。显然,此作的再现真实性已让位于画家对于历史情境的重构,画家并不是叙述抢夺泸定桥的过程,而是着力营造那种恢宏、壮阔、凝重的画面。

由孙向阳、陈树东和孔平创作的《大会师》,则是一幅全景式、大场面并具有表现性艺术特征的创作。画面以黄土高原特有的土黄色系为基调,甚至于将天空也统一为这种色彩,既统一了画面也增添了画面整体凝重古朴的质感。全画用大笔触来塑造形象,并强调粗笔厚色的表现性与堆塑感,从而在历史画的创作上凸显了现代艺术语言的运用。

就这12幅在当代视觉文化的语境中所创作的长征题材历史画而言,作品不是曾经的新闻图片,更不是历史的插图,而是历史的审美创作。在这12幅历史巨作中,我们既看到了以往的画作中不曾看到的宽广的历史场景,也看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家对于历史真实性的深度理解,更从长征经历过的困苦、鏖战、跋涉和牺牲中,阅读到了我们这个民族在极度艰难困苦的压榨中塑造出的英勇无畏的民族灵魂。

这12幅巨作营造出战火纷飞年代的独特氛围和鲜明特征,激荡着人文情怀,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用生命和鲜血浇铸出的阳刚正大的崇高之美。正是这些崇高的精神汇集成一股新时代的民族浩然之气和魂魄,激励着我们铭记历史,砥砺前行。(记者 张玉梅 于园媛 荣池)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