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中国自信的本质(2)

文化自信:中国自信的本质(2)

以文化自信为依托,巩固共同理想

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我们要从文化的维度,在基础、广泛、深厚上下功夫,以文化自信为依托,不断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加强文化支撑的力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中,文化是重要支柱,支柱越有力,大厦越稳固。实践反复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已得到全国人民的认同和国际社会的赞同。但是,也有极少数势力逆势而动,抵制、干扰甚至唱衰、抛弃社会主义的明火暗流不仅从未停息,而且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而加剧。他们惯用的伎俩是动摇人们的理想信念,消解人们的精神防线,图谋让我们的伟大事业失去文化的支撑。这深刻警示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必须着力补精神之钙,固思想之源,培为政之本,激发正能量、新能量,提高抗干扰、排障碍、除诱惑、拒腐蚀的自信心、自觉性。

拓展文化感召的广度。中华文化贯通于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建设的各个领域,渗入于生产、生活和人际关系,覆盖着广大地域、人口,具有广泛性。在新时期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歌猛进,不断取得伟大成就,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和富于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愈加以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弘扬起来,使拥护、认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公约数”,愈加增大,在干部、群众和各个社会阶层中产生了巨大的感召力。但在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复杂形势下,国内极少数人盲目崇洋,把西方的模式奉为“普世价值”大肆宣扬,西方敌对势力不甘心中国的进步和强大,图谋借助文化渗透对我进行分化、西化。因此,坚定文化自信,抓住“关键少数”,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辩证取舍外来文化,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凝心聚力,是我们必须自觉承担的重大而长期的历史使命。

开掘文化影响的深度。我们的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理论底蕴、实践底蕴、民心底蕴。它经历了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磨砺,经历了党领导人民在伟大斗争中的培育和洗礼,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它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下、在近现代接续奋斗中繁荣发展,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和实践的检验,为广大人民所接受、所认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新的历史时期,国际综合国力竞争异常激烈、文化较量无处不在,讲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党史和中国文化故事,深入开掘“形于中”而“发于外”的国家软实力的文化资源,增强干部、群众的文化自信,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巩固共同理想的应有之义。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