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位专家学者畅谈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2)

3位专家学者畅谈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2)

互联网催生制造业新动能

发挥优势产生倍增效应

主持人:在我国迈向制造强国进程中,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能够解决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哪些关键问题?

樊会文:《中国制造2025》战略有一条非常明确的主线,就是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来推动工业强国建设。现阶段“两化融合”主要体现在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这种融合是全面的,包括生产、经营等制造业各个环节和领域。不同阶段的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也有不同的重点。所以说融合贯穿整个制造强国建设的全过程,贯穿制造业创新与变革的全领域。

余晓晖:发展不平衡一直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特点。比较我国与几个制造强国的特点后可以发现,美国是制造业和互联网都很强,但是制造的不少环节已不在本国;德国是制造体系很强但是互联网有所欠缺;中国的互联网很强仅次于美国,尤其是我国的互联网企业能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推动制造模式的变革,这是我国的优势,这也意味着我国在解决制造业不平衡时可以有不一样的道路。比如,美国的制造龙头企业和互联网龙头企业都很强,都愿意主导产业生态系统,但由于商业模式和发展思维的差异,那么融合时谁占主导会成为一个问题。而我国目前的互联网企业很愿意与制造业传统产业结合,而中国也有一批先行的制造企业对互联网的感知很敏锐,两者能够找到好的融合点。

安筱鹏: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基础我国有两个优势,一个是制造业大国,一个是互联网大国。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全面地融入制造业的研发、设计、生产、经营、管理等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效果可是一种乘数关系,形成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倍增效应。

这些效应的形成,将会推动解决一些制造业由大变强的问题。一是发展动力问题。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是催生新的动能的重要着力点和抓手。“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和“双创”紧密结合起来,将会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产生新产业、新业态、新要素、新能力,这些是新动能的重要来源。二是竞争优势问题。劳动力、土地、环境等低成本优势不断弱化,能源、融资、物流成本高的问题日益凸显。我们要通过搭建制造业大企业的“双创”平台,把人口红利转化成人才红利。三是高端化问题。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的方向和重点就是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能推动产品智能化、装备智能化、生产智能化,带来服务型制造,会推动制造业不断地向中高端迈进。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