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制度化组织化
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对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来说,一党制和多党制孰优孰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就政治发展而言,重要的不是政党的数量,而是政党制度的力量和政党体制的适应性。
换言之,处于现代化过程的国家,政党的制度化、组织化程度至关重要。我们党是一个拥有8800多万党员的大党,是一个要在13亿多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党,党的制度化、组织化建设关系重大、牵动全局。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制度化、组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
文化大革命之后,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度建党和依规治党的治党思路,把从严治党落实到党规党法。1980年专门制定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这是第一次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对党内政治生活作出规范,具有开创性意义,对于推进党的制度化、组织化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1980年的准则,主要原则和规定在今天仍然适用,但是现在已经过去36年,无论是时代背景还是主要矛盾,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3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在管党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可贵的经验,很有必要制定一部新的准则。
同样,2003年12月颁布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是第一个党内监督的专门文件,对加强党内监督、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变化,条例与新实践新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凸显。同时,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监督的新实践新经验,迫切需要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固定规范起来。
简言之,党中央这次制定新准则、修订条例,正是着眼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制度建党、依规治党的重大安排。这次全会,直面当前党内政治生活、党内监督存在的突出问题,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经验做法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了新的制度安排,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明确而有力的抓手。
从现实来看,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除了中国共产党无任何其他政党能够担当。一个管理严格、制度化、组织化程度高的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国复兴的重要保证。如果党内不纯洁,缺乏正气,被团团伙伙、利益集团充斥,制度和规矩成为软约束,是不可能引领国家走向复兴的。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基础,强化党内监督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证。这次六中全会制定新准则、修订条例,对于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制度化、组织化,增强执政党体制的适应性,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增强中央执政权威和治理效能
这次全会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这对于维护党中央的执政权威,促进党中央治理国家的效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它关系国家治理成败,关系政党执政兴衰。全党以及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需要有一个带头人,需要有一个核心。
邓小平1956年在谈党的民主集中制时说:“在任何一个组织中,不仅需要分工负责,而且需要有人负总责。没有小组长,一个小组也不能行动,这难道不是人所共知的常识吗?”1989年,他进一步明确指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
邓小平的考虑是很深的,是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承担领导责任,领导十几亿人进行现代化,没有一个真正的政治家作为领导核心是不能想象的。
当前,中国治理和中共执政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世所罕见。世界格局正在深刻调整,国内格局正在深刻变革,尤其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处于关键阶段,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正处于紧要时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有智慧、有担当的领导核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治理中国的绩效非常亮眼,中国社会不断呈现出新的发展样式和进步姿态。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已经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
20多年前,邓小平就强调:“中央要有权威。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现在,改革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推进改革的难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与30多年前的改革相比,当前改革的障碍主要来自人,来自利益的羁绊。经济学家奥尔森认为,一个国家稳定发展久了,国内就会开始形成利益集团。目前,国内就有一些既得利益者阻碍中央改革部署的落地。没有中央权威,没有集中统一,就没有治理效能,再美好的改革愿景和发展蓝图都无法落地。
十八大以来,党内成立了若干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和领导小组,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了多个领导小组组长或委员会主席,包括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等。明确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可以更好发挥党中央协调权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增强中央决策部署的权威和治理效能,增强人们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获得感,从而避免中国成为一个固化的中国、一个违背社会主义本质的中国。
不仅是改革。明确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对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的发展理念,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实施等,均具有积极而重大的意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