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志章:中国绿色发展与全球气候治理(2)

杜志章:中国绿色发展与全球气候治理(2)

中国由于人口基数大,纵然GDP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GDP和人均收入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15年中国人均GDP约为8016美元,距离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人均3.7万美元以上的水平仍然有很大差距,中国人民的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也普遍落后于发达国家。这说明,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发展仍然是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发展,就无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然而,中国的发展绝不是重复西方工业化的老路,也不是简单扩大传统产业的规模,而是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把绿色发展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底色和主调。具体说来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创新驱动”代替“要素驱动”,减少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减少一次性资源能源的消耗,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二是加快能源革命,着力推动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变革,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具体而言,大力推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潮汐能以及核能发电项目,扩大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三是鼓励节约,提倡绿色生活方式。

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主动控制碳排放,落实减排承诺,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在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代,中国处于世界的边缘,因此与西方老工业化国家比较,中国没有过分的传统依赖,也没有过多的历史负担。但中国全方位参与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并且走到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前列。今天中国拥有较完备的产业结构体系,从传统的手工生产到机器大生产,再到最先进的智能制造,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产业集中存在于中国当下这一特定的时空。因此,中国被称为“世界产业博物馆”,我们可以通过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史来审视并反思人类整个工业化的历程;又由于中国同时存在低、中、高等不同水平的产业,因而产业的“梯度转型”可以避免“彻底转型”的停滞和阵痛。在全球气候治理方面,中国的“梯度转型”能有效避免西方式“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道路,从而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一是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推进工业、能源、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低碳发展。二是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力布局等经济社会活动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适时制定和调整相关技术规范标准,实施适应气候变化行动计划。三是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积极承担与我国基本国情、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相符的国际义务,落实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国家自主贡献。积极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