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字号”闯出新天地

让“老字号”闯出新天地

10月10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资深教授厉以宁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振兴“中华老字号”重在体制转型和观念更新》,将公众的视线又拉向了那些没落在瓦砾屋檐下“老字号”。

“老字号”作为一种中国特色,它的得来是不容易的。往往是在数百年商业和手工业竞争中留下的极品,鲜明代表着一个时代、一片地域的乡土记忆和历史人情。例如,说起“蔡林记”热干面就想到大山大湖的大武汉,提到“全聚德”就放佛看到北京餐桌上一盘盘热气腾腾的烤鸭。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日子里,家乡的“老字号”就是床前的白月光、胸口的朱砂痣时刻萦绕在心,提醒作为“中国人”的自觉。

遥想当年,在那个“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认知中,一个产品的质量决定了其生存空间。然而随着市场化浪潮来袭,质量已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固本守旧”换不来市场的怜爱。根据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已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现今有1000多家,其中70多家为上市公司。这些老字号企业中,仍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只占20%到30%,多数经营情况欠佳,一些老字号企业甚至空有品牌,已无产品上市。

其实“老字号”遭遇后继乏力的困境,还是在于未能和市场的洪流碰撞出新火花。有些“老字号”凭着“金漆招牌”,陷在一区一域的小格局,吃着得过且过的“大锅饭”,消磨了闯出去锐气。一旦“洋品牌”、“新生代”带着娴熟的市场化运作手法来袭,很容易冲破传统模式带来的平衡。有些“老字号”有活力、有视野,却往往既缺少资本又缺少人才,更缺少对外文化的认知。自身实力不足加上对市场的调查分析不够,闯不出一片市场的新天地。

激活“老字号”的一池春水,我们还需打破原有的埋头生产模式,吸收更多优质资源。例如,引入市场化的管理手段,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董事会、监事会和职业经理人制度;走混合所有制道路,运用外资和成熟人才库实现企业发展的双赢之路;改变原有营销模式,主动迎合消费者需求。这些市场化的运作手法可以帮助“老字号”与时俱进,在守土之余,还能用新思路、新模式、新功能、新产品创造市场,开拓道路,达到走出来的目的。

当然也要看到,不少“老字号”走上市场化,甚至是国际化的道路后,渐渐丧失了原来的“质地”。近年来,许多老顾客表示再也找不回“童年的味道”。

其实,这就涉及到攻和守的问题,抱残守旧不可取,一味照抄同样不可。而“老字号”的精华在于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规矩、信条和奋斗经历。或是师傅不外传的手艺,或是合着江南小调边饮边唱的幽趣,或是秉承诚信的经历故事。这些都难以在现有的市场化、商业化的模式中保留,但却是历史留给后人最好的礼物。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做好技术上的改进。比如,如何让流水加工保留手工味道?如何让刺绣技法能够进行量产?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改进和思考的地方。另一方面,还要懂得文化的传承。“中华老字号”作为一种文化标志,是其最鲜明的特色。切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失了“老字号”最珍贵的精气神。

创新和继承同样重要。相信经过扬弃转型后的“老字号”定能再度成为国人心中的“魂牵梦萦”和中华文化的金字样板。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