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鲜明特点(2)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鲜明特点(2)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密切围绕他治国理政的核心目标,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实践理念。例如,在《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作报告时的插话》等文中引用南宋吕本中《官箴》“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强调领导干部要遵守清廉、谨慎、勤勉三条法则,严守党纪国法;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引用明代刘基《拟连珠》“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强调天下道路皆有平坦坎坷之分,只有自己走过才会明白,领导干部要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在河南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讲话时引用“天下第一清官”张伯行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告诫党员干部要体察民艰、爱惜民力、廉洁奉公;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讲话时引用“公生明,廉生威”,嘱托政法干部要心怀敬畏,始终“做到秉公用权、不以权谋私,依法用权、不假公济私,廉洁用权、不贪污腐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讲话时引用清代万斯大的“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要求为政者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在《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 老老实实做人 干干净净干事》等文中多次引用老子的“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提醒党员干部谨防“贪欲”之害,把握住自己,洁身自好,清廉自律,坚守党纪法规的底线;在不同场合、不止一次地强调“严明党的纪律”、重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引用韩非子的“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商鞅的“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王符的“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包拯的“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张居正的“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等,强调不能“让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不能“把纪律作为一个软约束或是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领导干部及司法工作者要带头依法办事、秉公执法、遵守纪律,使法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形成全民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可见,用典的背后是“治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养分,是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真正目标。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引经据典,集千古之智,心系亿兆黎民,彰显了一种干事创业、治国理政的大境界,一种执古御今的气魄。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各种国事访问中,习近平总书记从历代经典中旁征博引,恰到好处和鲜明地表述中国对重大国际问题的观点立场。如在印尼国会演讲时引用于右任的“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来诠释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当以世界利益为出发点,共建中国与东盟命运共同体的观点;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演讲时引用唐代诗僧尚颜的“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表达了御风而行、一帆风顺的祝愿;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中引用《古今贤文》中“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来阐明中国乐于共建世界多元文明的愿景;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演讲中引用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表明中国对合作共赢的世界秩序的构想;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引用《中庸》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来表达中国文化对多元和谐的追求;在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中引用《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阐明中国人刚强劲健、勇于开拓进取的无畏气概;在出席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欢迎宴会时演讲表示“法者,治之端也”。这些用典,令世界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彰显着一种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2]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年.

(作者简介:赵雅丽,北京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