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胡燕:把握时代脉搏 坚定文化自信

QQ截图20200222145739

胡燕 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党校

点击观看完整报告视频

点击观看分段报告视频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将文化自信作为具有引领意义的精神动力,使得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有保障,更有力量。

(一)什么是文化自信

“文化”这个词可以应用在很多领域,比如,我们吃东西可以叫“饮食文化”,喝茶可以叫“茶文化”,去看体育比赛可以叫“体育文化”,但给文化下一个严格而精准的定义却很难。我理解的文化是“人类之光”。

大概七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学会了使用工具,开始进行有组织的劳作,发明了语言和文字,我们创造了文化。举个例子,其他动物的一切猎食、进食行为,是出于本能的生存需要,而人类的需求会更多,就像很多人愿意花两三个小时排队去买一杯奶茶,这个时候喝奶茶的行为不单单是为了解决口渴的生理需要,而更多的是为了满足社交的需求,追寻时代潮流的需求。最简单的吃喝问题,人类都会赋予它更多的意义,超出本能意义之外的这部分需求所催生出来的东西,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文化。

广义而言,从学理上给文化下一个定义,文化就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而言,文化指的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产品,是人类所特有的。

自信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指的是人在进行自我评价时所呈现的积极态度,它往往取决于人的精神状态。而文化自信是文化给予个体或组织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来源于文化的功能。如果我们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给文化自信作一个定义的话,它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历史发展的深刻领悟,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尊重和高度肯定,对自身文化长久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

(二)文化自信的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我们在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总会用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包容互鉴等词汇来形容,因为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最突出的优势。之所以说它独特、突出,是因为中国连绵几千年发展至今的历史从未中断。虽然它历尽艰难,但是依靠自己强大的生命力,始终保持着勃勃生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这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第二,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第三,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责任编辑:马中豪校对:吴自强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