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经济全球化更具包容性(2)

让经济全球化更具包容性(2)

总体趋势不会变

治理机制需创新

王志乐:从上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潮流迅速扩张以来,一直伴随有“逆全球化”思潮。但是,以全球公司和全球产业链为代表的、新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为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我们急需理论创新、观念创新和政策创新。当前特别需要发展经济全球化理论,包括全球产业链理论和全球公司理论;需要从投资输入国思维转向投资输出国思维;需要创新对外开放政策。通过政策创新抵制“逆全球化”思潮和推进经济全球化潮流。各国政府应该做的不是阻挡全球型企业的发展和切断全球产业链,而是研究如何适应全球公司和全球产业链的发展,研究如何通过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解决问题。

何伟文:全球化发展的本身是经济规律,是现代化大生产超越国界,形成世界范围内的分工、交换、流动的结果,即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国际贸易和投资。正确的政策可以有利于推动全球化,错误的政策安排会阻碍或者扭曲全球化,但改变不了经济规律。全球化的趋势不会改变有四个根据: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中产阶级的壮大、服务贸易的跨境发展。

胡援东:全球化整个的架构、全球化生成的基础条件并没有实质性改变,只不过新兴市场国家有长足发展,都希望在全球经济治理规则制定方面能发出声音。所有规则的制定中,新兴市场国家在每次谈判中面临诸多难题,这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全球化的表象是贸易、投资、货币、信息、技术、人员等要素跨境流动,对外的依存度和受依存度不断的提升和改变,但是其实质没变。

赵晨:英国自加入欧洲共同体(欧盟前身)以来,一直与欧盟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它不愿意加入申根协定,也不使用欧元,它缺乏对欧洲的认同感,对欧洲统一的未来持一种质疑态度。在欧洲面临多重危机,经济复苏乏力的状况下,它内部对欧盟的反感就“一跃而起”。这一个案提醒我们,全球化绝不仅仅是经济利益的相互绑定,参与全球治理的世界各国需要相互深度了解,深刻地相互理解各方的行为和政策,必须逐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才能避免相互排斥、争斗,甚至被局部利益所绑架的负面状况发生。

卢进勇:认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有三个方面应当注意。第一,局部受阻,全局仍在发展,这是不可阻挡的。英国脱欧,或许通过自贸区或其他的方式,也实现了某种程度与欧盟的结合或者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第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参与进来发展经济,搞开放,搞引进外资和对外贸易。第三,国际投资领域的全球化发展步伐将快于贸易和金融领域。

龙永图:区域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逆全球化”,还是全球化的一部分?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走向全球化的一个步骤,是一块砖;另一种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让整个全球体制碎片化,最后垮台。

霍建国:对于多边和区域的矛盾,我坚定支持多边,因为多边代表着一个全球化治理的方向。而且区域要强调公开透明,不搞封闭,也不搞排他。从政治创新的角度来讲不能否认多边,包括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很多新规则的推出,我们都不否认它代表了未来整个贸易一些新规则的发展方向,但是要去掉这种封闭和排他的作用。如果不加强全球治理,不把全球化纳入一个规范、有序当中运行的话,世界经济只能越来越糟。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