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林业优势 助力精准脱贫

发挥林业优势 助力精准脱贫

摘要:“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指示精神,关键是要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指示精神,关键是要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林业与山区、林区、沙区贫困人口的生计休戚相关,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具有独特的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召开的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自1986年启动实施扶贫攻坚以来,我国的扶贫事业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之前的“漫灌”式扶贫在解决了面上问题的同时,也日渐显露出一些不足之处。当前,脱贫攻坚到了“攻城拔寨”“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精准”一词直击要害,是谋划和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关键。林业与山区、林区、沙区贫困人口的生计休戚相关,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具有独特的优势。

林业助力精准扶贫的突出优势

山区是我国林业的主战场,多属于江河上游、湖库水系源头,生态区位特殊而重要,但往往也是经济最落后的地区。全国60%的贫困人口、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592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中的496个县,都集中分布在山区。林地、林木资源是山区百姓的主要生产资料,其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扶贫开发中比较优势明显,特别是在精准发力上,优势突出。

劳务分配精准到人到户。在分配退耕还林、森林抚育、造林绿化、森林防护等生产性任务时,可直接精准安排到贫困户,增加其劳务收入或工资收入。按照相关规定,贫困户参与林业重点工程项目,每亩补助可达200—500元/年。

产业开发精准到人到户。林业产业涵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产品种类多,技术要求和市场门槛都不高,非常适合贫困群众一家一户经营。通过发展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在盛果期每亩可获得3000元以上的收入,受益期长达几十年。

资产经营精准到人到户。我国集体林地和林木资源丰富,集体林改后,林地林木都已精准到户,农民可以自主选择林地林木经营方式,或自行发展木本油料、特色林果、林下经济,或将林业补助资金、林地作价入股,投向龙头企业、合作社,实行按股分红、按劳取酬,获得长期稳定收益。

科技服务精准到人到户。林业在基层设有2.5万个乡镇林业科技推广站、工作站,方便与农户结对子,开展精准服务。迄今已连续5年组织了上万名科技特派员,将林业实用技术直接推广到林农生产一线,培训林业基层骨干技术人员和林农47万多人次,帮扶指导科技示范户24061户。

金融支持精准到人到户。目前,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都出台了直接面向贫困户的林业低息贷款产品,贫困户可以通过林权抵押、质押等形式申请贷款,中央财政还可进行贴息。

林业助力精准脱贫的路径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指示精神,关键是要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按照“五个一批”的要求,林业助力精准脱贫需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就业安置。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据统计,全国832个重点贫困县中有537处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以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创造一些管理和公益性岗位,通过吸纳贫困人口参与森林管护、防火和接待服务等,增加其劳务收入。2016年国家林业局会同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部署在832个贫困县选聘能胜任野外巡护工作的2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地转化为护林员,通过购买劳务,每人每年付报酬1万元,争取带动80万人脱贫。

生态建设。在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以及安排造林绿化、森林抚育等任务时,把资金和项目重点向贫困村、贫困群众倾斜,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项目实施,通过提高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帮助贫困人口在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劳务收入。“十三五”期间,国家林业局将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把新增退耕还林任务的80%安排到贫困县,将增量任务优先用于精准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由林业部门会同土地部门落实退耕地块,与贫困户签订任务合同,待验收完成还林任务后,由县财政将第一年800元/亩补助直接打入贫困户一卡通,第二年、第四年验收合格后再分别打入300元、400元。同时,在尊重林农意见的基础上,鼓励贫困户发展特色经济林,帮助其获得长期、稳定收益。

绿色产业。充分考虑各地的资源禀赋特征,独特的自然景观优势,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大力发展木本油料、特色林果、林下经济、国家储备林、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林业特色产业,培育与森林旅游相关的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等绿色产业,为贫困人口兴办“森林人家”从事土特产销售和运输提供便利服务,提高林地综合利用效率和经营效益,实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促进林农持续增收致富。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的经营模式,推动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受益面。

科技支撑。科技创新是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核心,没有科技支撑,就算一时发展起来了,也难以持续。组织林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科学分析贫困地区的自然条件、要素禀赋、经济水平,攻克引导当地林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找到扶贫开发的“点”和“根”,建立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培养一批科技示范村、示范专业合作社和示范户,培训一批农民看得见、问得着、留得住的“乡土专家”,搭建互联网+林业科技服务平台,与贫困地区、贫困户建立长期联系,持续深入地开展林业科技定点、定人帮扶,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财政金融。进一步整合林业重点工程、林业财政补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资金以及开发性、政策性金融贷款项目,通过把财政直接补贴的项目资金更多转变为政策性贴息、担保资金和风险补偿基金的方式,鼓励和引导商业性、政策性、开发性、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林业扶贫开发的支持,积极推动通过委托代建购买服务、政策特许经营、企业自营等项目融资模式,灵活运用流动资金贷款、中长期贷款等产品组合,支持林业精准扶贫工作。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开展林地林权抵押融资试点,支持农村发展资金互助合作。实施扶贫优惠贷款政策,加大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力度,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和贫困人口就业创业。接受贷款的企业必须与农民建立利益连接机制,允许农民将林地、补助资金作为股份,按股分红,贫困户通过参与劳动按劳取酬,获得长期稳定收益。

智力帮扶。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摆脱贫困首要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精准掌握贫困地区的特点,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精准开展专业化人才扶贫,采取双向挂职、两地互换方式,选择熟悉国家政策、专业水平高、工作认真负责、事业心强的优秀干部派驻贫困地区,给贫困地区基层干部创造机会到国家机关挂职锻炼,吸纳基层林业工作人员和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参加扶贫开发专项培训班,传授好的理念、技术、经验,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战斗的人才队伍,引导贫困人口树立长远发展眼光,增加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增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意识,提升勤劳致富的能力。

定点帮扶。依据《国家林业局定点扶贫规划》,把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罗城、贵州省荔波、独山4个定点县脱贫目标细化到山头地块、到贫困人口,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法、因户施策的方针,按年度精准推进。根据定点县实际需求,选派优秀中青年干部到定点县挂职。同时,完善精准扶贫识别与动态监测体系,把贫困识别、建档立卡工作做实,紧盯扶贫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开展“回头看”活动,严防脱贫人口返贫。

(作者系国家林业局副局长)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