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治国理政论坛“坚持共享发展”理论研讨会综述

摘要:共享理念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使社会各方面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极大地激发人民群众投身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国家发展最深厚的伟力。

11月28日至29日,中宣部在苏州市召开治国理政论坛“新发展理念系列理论研讨会”第五场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坚持共享发展”。中央有关部门、社科研究单位、高校、思想理论工作“四大平台”、江苏省社科理论界部分专家学者以及部分地方负责同志百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深入研讨交流,进一步深化了对坚持共享发展的认识。

第一,关于共享发展的意义、内涵和要求问题。与会专家一致表示,共享是发展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使命,必须把共享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落实到社会主义建设全过程。

有专家提出,共享理念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认识。共享理念秉承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强调发展与共享的过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提出物质财富共享与精神财富共享的统一,进一步丰富了共同富裕的内涵和路径。

有专家认为,共享让发展更有动力更可持续。共享理念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使社会各方面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极大地激发人民群众投身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国家发展最深厚的伟力。特别是共享理念强调共享的范围和水平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不能滞后或超越经济发展的阶段,使发展变得更可持续。

有专家提出,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在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中实现良性循环。要用整体观、全局观来认识两者关系:一方面,民生改善对经济发展有托底作用和促进作用。编织覆盖全民的基本民生保障网,可以缓解经济下行带来的压力,托住社会稳定之底,调动人们生产积极性,有效分散各种社会风险,充分释放潜在消费需求,助力中国经济成功转型升级,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另一方面,改善民生又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从实际出发,将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上。

有专家认为,共享的前提是共建,没有共建就没有共享。共享是在“建”中“享”,而不是只“享”不“建”,或将一部分人创造的成果拿来“免费”由他人享有。共享更不是抹平一切差别的平均主义,而是通过遵循公正合理的社会分配制度体系,使每个人的劳动付出都能得到相应的回报,使社会发展在共建共享良性互动中,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和获得感的生动局面。

有专家提出,要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把握和推进共享发展。共享发展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其中,经济建设是共享发展的基础,政治建设是共享发展的保障,文化建设是共享发展的导引,社会建设是共享发展的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是共享发展的条件。只有将共享发展贯穿于五大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才能在促进“五位一体”的联动中实现更加有效的共享发展。

有专家认为,为共享发展营造更好的国际环境至关重要。一是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加平等、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空间和条件;二是更加积极稳妥、量力而行地参与全球治理,承担必要的全球治理责任,与世界各国一起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三是进一步深化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分享我们发展经验和成果,在努力扩大发展范围中实现我们更高水平的共享发展。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