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问笑:尊师重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传承

徐问笑:尊师重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传承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亦是唯一延续至今且不曾中断的文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师者肩负传道授业解惑之神圣使命,始终载舟而行,故不曾有停泊之虞。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传统极为重要的价值观念取向。《学记》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学习中最难得的,即是尊敬老师,而只有尊敬老师,我们才能尊敬老师所传授之知识、道理等,道尊然后知道要努力学习,是故有师道尊严之存在。

战国时期荀子在《荀子·大略》中提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则是将能否尊重老师上升到左右一国兴衰之程度。历史证明,荀子诚非危言耸听,概因师与道从来都是一体两面的,故任何一个不尊师道的国家或民族,最终皆会因为失去学习、进取的能力而被无情淘汰。早在西周时期,《太公家教》中亦曾出现了“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一日为师,终生之父”之字句,以及其后两千年来对“天地君亲师”之崇奉,皆可以看出古人对师道之尊重,不但是出于骨子里的深刻认识,且亦是一种自发、自觉之行为。

笔者出身于苏北乡村,1980年代中期,正处于渴望阅读而书籍难得的年龄,正是梁羽生、金庸小说的出现,填补了我最初的人文教育之空白。梁羽生与金庸两位先生皆是深受传统文化之熏陶,故其笔下的师徒关系,亦是对传统道德伦理观念中“师道”之解读与折射。作为女孩子,笔者其时最羡慕《散花女侠》中的于承珠,因是忠臣之女,她得到“天下第一剑客”张丹枫的庇护与精心传授武艺。对于承珠而言,师父不但给予她行侠仗义的本领与底气,亦是她“敬之、仰之”的人生偶像。而张丹枫之一生,确实无负其绝世盛名,他完美地诠释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之担当精神,故在承珠心中,师道自然崇高而又神圣。然同样是为人之师,《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虽有“君子剑”之称,人品却极其不堪。作为他的徒弟与养子,令狐冲曾多么的敬重与爱戴师父,然识清师父虚伪面目后,其内心的痛苦与失望也就有多么的强烈,如此一来,自然师道难尊。

由此可见,“师尊”方可“道尊”,然所谓师尊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老师的人品要正,“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第二,学生的态度要端正,懂得“为学莫重于尊师”之理;第三,国家与社会的重视,柳宗元在《师友箴》中有“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之句,意思是,如果全社会都不尊重老师了,那真理、知识亦会离我们远去。

早在先秦时,古人便把师与天、地、父并列,国家还按照名位、官阶品级,划分了一整套礼仪等级制度,用“法度”即法统、条律来加以贯彻。并对教师的地位、职责、作用作了详细而具体的规定,对于尊师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礼数法度,对后世的教育制度的发展、沿革、衍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华民族历史上,尊师重道的感人故事很多,像张良的“拾履拜师”、杨时的“程门立雪”,皆是千古传颂。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及其门下七十二贤,则无疑是史上最引人瞩目的师生关系。一部影响了中华民族两千年,乃至现在、未来,都依然、必然发挥着深远影响的旷世巨著——《论语》,即是在他们师生教学相长中所产生出来的。子贡守孝是孔门中较为有名的典故之一,孔子去世后,子贡为其足足守了六年孝。然有孝心的非独子贡一人,其他弟子,亦如给父母守孝一般,皆在孔子坟墓前守孝三年。学生们如此不忘师恩,某种程度上,这既是对孔子及其学识的一种高度认可与敬重,亦是对师道至尊至诚之体现。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寥寥几句,让人感叹师生情深之时,更激赏于颜回的那个反问式回答,简直答得动人心魂,这无疑是颜回对老师的出于生命最深层次之认可与执着。后来,颜回英年早逝,老夫子竟连声痛呼“天丧予!天丧予!”足见是何等之悲伤了。

记得明史演义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春坊庶子李希贤,授诸王经训,用笔管击伤王额。太祖大怒。”皇权至高无上的年代里,居然敢将皇子额头打破了,这个老师的胆子不可谓不大,也不得不让人替他捏一把汗。所谓“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更何况,皇子他爹朱元璋,其杀人如麻之凶名,更是史上皇帝中不多见的。因此,闯下如此大祸的李希贤,以常理推断,不但他自己性命难保,抄家灭族亦仅在皇帝一念之间了。然而,让人惊奇的是,他不仅活得好好的,甚至也不曾丢官罢职,究其缘故,概因马皇后认为,既然将孩子托付于老师教导,即使是帝王,亦不宜干涉太多,其原话则为:“譬如使人制锦,只可任他剪裁,不应为子责师。”在这里,马皇后的“裁缝”之喻,与当今的“园丁”之说法有着异曲同工之理,李希贤能够不死,虽出于马皇后之劝谏,然朱元璋若不认可老师教学之独立性、自主性,亦是无济于事的。由此足见,在师道面前,即便是帝王,亦是敬而重之的。“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故无论今时往昔,尊师重教,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前途,也关乎一个民族与国家的盛衰兴亡,这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得以源远流长的最重要传承。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