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革稳步前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记者从农业部获悉,这一年我国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的出台,开启了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又一重大制度性创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面积超过8亿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量超过270万个,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比超过30%。
目前,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中已有33.3%发生流转,2.3亿承包户中有6600万户或多或少流转了土地。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正是适应生产力发展、适应当前现实的制度安排。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正是回应我国农村农业发展的结构性变迁。
承包地“三权分置”及农村“三块地”改革和“两权抵押贷款”改革试点齐头并进,还促进了农业人口进城落户,加快了新市民转化进程。
农业部门还着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方面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以国办文件印发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制定发布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深入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示范创建和宣传推介,组织实施农村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工程。
另一方面推进农村产业扶贫,制定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推动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指导各地编好规划,制定环京津贫困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扶贫共同行动,开展定点扶贫地区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训,遴选一批产业精准脱贫的范例和样板,引领带动重点区域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5%,增幅总体高于城镇居民,但较往年增长速度已经明显放缓。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升综合生产能力
在绿色发展观的指导下,今年农业部门在面源污染治理和资源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方面也加强了工作力度。2016年农药使用量继续零增长,化肥使用量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接近零增长,一些地方实现负增长。
一年来,我国紧紧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各地一边补农业基本建设之短板,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一边补农业生态环境之短,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扩大退耕还林还草,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据介绍,今年我国建设高标准节水农业示范区11个,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200个,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基地600个。创建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和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水产健康养殖示范面积比重达到51%。启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区创建,探索农业绿色发展新模式。
同时,农业部门开展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试点和洞庭湖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治理试点。启动洞庭湖、鄱阳湖等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继续推进东北黑土地保护、南方重金属污染、华北地下水超采治理试点。启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创建,探索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模式。
在提升综合生产能力方面,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完成106个重点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开展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创建一批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5%,比2015年提高1.2个百分点。
近日,财政部、农业部还联合印发《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方案》,首次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促进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精准性、指向性和实效性。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明年要深入实施化肥农业使用零增长行动,全面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切实抓好农业资源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加快构建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机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