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蛎子的生存哲学

海蛎子的生存哲学

摘要:附生的海蛎子,在演示一门人生哲学。它依照礁岩的走势,完全臣服于环境,不抗争,不纠结。这是表象。实质上,它完好地保有了自我的强硬,在坚硬的外壳上书写着锋利的诗行。任海潮拍打,它遇强则更强,它甚至期待海浪来得更凶猛一些。超出想象的是,就在这强硬的外表底下,是一颗永远柔软而鲜嫩的内心,有弹性,汁水饱满,只要活着,这颗心就永不枯槁。

附生的海蛎子,在演示一门人生哲学。它依照礁岩的走势,完全臣服于环境,不抗争,不纠结。这是表象。实质上,它完好地保有了自我的强硬,在坚硬的外壳上书写着锋利的诗行。任海潮拍打,它遇强则更强,它甚至期待海浪来得更凶猛一些。超出想象的是,就在这强硬的外表底下,是一颗永远柔软而鲜嫩的内心,有弹性,汁水饱满,只要活着,这颗心就永不枯槁。

海蛎子的身上体现了奇异而极端的矛盾,它兼具最柔软和最坚硬,它能把肉的蛋白质和壳的碳酸钙结合得那么完美,可谓刚柔并济。终其一生,海蛎子都在化学和哲学上演绎着某种对立。

父亲的少年时代,通往小青岛的栈道还是条土路,潦草地搭建在礁岩上。礁岩迎接风浪的一面,海蛎子丛生。每年10月到次年的3月,海蛎体内的糖原和甜菜碱达到了最高值,鲜美口感正来自于此。上世纪50年代的餐桌,菜品简单粗陋,青岛人家却有些特权,这得益于大海的恩赐。父亲在鲁迅公园海域捞过海冻菜,搂过裙带,挖过蛤蜊,照过螃蟹,当然也撬过海蛎,不消多少工夫,就能丰赡餐桌。与父亲相同,海蛎子也早早地进入了我的生命。我随大孩子们狂奔着进入鲁迅公园,在红色礁岩之间,海蛎子灰白一片,退潮时分,愈显峥嵘。接下来,我重复着父亲的壮举,餐桌上也重复着相同的丰赡。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