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胀”压力下的信心与挑战——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展望(3)

“滞胀”压力下的信心与挑战——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展望(3)

2017年宏观调控政策建议

在政策目标方面,2017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应首先考虑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特征,同时鉴于2017年可能出现“滞胀”压力和系统性风险上升并存的状态,宏观调控政策难度加大,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应是“控风险+稳增长”,其中“控风险”应成为首要关注点,“稳增长”、保障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也应继续放到重要位置。预计2017年GDP增长率仍将是6.5%-7.0%的区间目标,新增就业人数约为1000万,CPI同比增长率也将控制在3%以下。

在政策组合方面,2017年宏观调控应综合运用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面对可能出现的“滞胀”,应该实施需求、供给双扩张的政策组合,以实现“控风险+稳增长”的目标。供给管理方面,应以继续推进“供给侧”改革为主,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并着力扩大有效供给。需求管理方面,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要保增长,需求的适度扩张是不可避免的,但在需求管理政策的组合上要有所考虑。首先,需求管理的目标应是扩大优质需求,不能只考虑数量不考虑质量。其次,货币政策整体应保持稳健,财政政策应更加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通过创造优质投资机会的方法刺激优质投资,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谨防流动性过剩进一步抬高要素价格,控制金融风险。财政政策力度应继续加大,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加快房地产税制改革,提高财政政策传导机制中地方政府的作用。

要实现需求的适度、优质扩张。需求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稳增长”,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率,但扩大需求应保证经济增长是健康的、可持续的,同时注意不能刺激过度。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刺激有质量的有效需求,避免刺激劣质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传统需求管理的一个基本政策指向是低成本来刺激需求,以低利率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为典型。然而,运用低利率货币政策的代价是刺激出过剩的劣质需求,因为低利率会导致原来不可行的项目因为机会成本的下降变为可行,这种以牺牲增长质量为代价的经济增长,实际是在伤害经济的健康。二是刺激需求的力度要合适,政策不能过度摇摆,要保持一定的定力。从总量来说,扩大需求保证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是不能过度,过度的需求刺激会产生资产泡沫,从而“滞胀”风险上升。因此在需求管理政策方面,财政政策保持积极的同时应保持适度,既要考虑政府债务风险,也要避免过度刺激经济引发产能过剩。只要通货膨胀率不高于3%,货币政策就应避免通过紧缩来减轻通货膨胀压力。建议根据GDP增长幅度的范围来调整需求管理政策的力度。首先,控制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上限,防止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太快和通货膨胀压力上升。依据这些年的经济运行情况,新常态以来,原则上中国经济增长率不超过7%,通货膨胀率就不会超过3.5%。其次,控制考虑稳定就业的经济增长率下限,刺激需求扩张保证就业量。根据城镇登记失业率4.5%的目标,至少需要1000万个新增就业机会以安置新增劳动力,出于这样的考虑,经济增长率应维持在6.5%以上。

要调节需求管理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2017年,在“控风险”和“稳增长”的双重目标下,需求管理政策可能出现目标冲突。从货币政策来看,为了抑制资产价格泡沫,货币政策需要收紧,但稳增长又需要流动性扩张。因此,稳健的货币政策应更关注对经济风险的防控,央行利用MLF、逆回购等工具锁短放长,在紧缩短期流动性的同时引导长期利率下降,降低企业成本,这不仅可以降低资产价格泡沫、企业债务风险,还可以促进企业投资,达到稳增长的目的。从财政政策来看,“稳增长”需要扩大基建投资,基建投资增速上升将导致财政赤字缺口扩大,政府债务风险上升。政府应当继续通过地方债置换等措施保持财政赤字率在较为合理的范围内。

供给扩张应以深化供给侧改革为主。“滞胀”就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应对“滞胀”的办法就是想办法把成本降回去,这就是供给扩张。就降成本而言,首要的当然是通过减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2016年全面“营改增”的目的在于减税,但现在看来力度还不够,应该继续减税。其次是通过“债转股”或其他手段减轻企业债务负担和债务风险。同时优化民间资本营商环境,进一步放开市场竞争、鼓励创新,激励与发展新动力。

(作者分别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