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熙国:育人重在全过程全方位

孙熙国:育人重在全过程全方位

如何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精神、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的根本和关键。

第一,学校要明确办学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

一流的人才必须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有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的人才。这种使命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使命。这种责任就是对中华民族的责任,对中国人民的责任,对中国共产党的责任。这种担当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担当,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的担当,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担当,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担当。

要培养一流的人才,就必须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关键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立足中国大地办大学。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灵魂和政治方向,丢掉了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了中国共产党,也就没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一句话,丢掉了马克思主义,一流人才的培养就完全落空了。

第二,教师要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和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

教师的使命是传道、授业、解惑,但是,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对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然后才能保证自己所授的业是“正业”,所解的“惑”是存在于学生心中的真“惑”,而不是假问题和伪命题。习近平同志曾指出,每一位教师在他的研究和教学中都应把握好政治立场坚定性和科学探索创新性的有机统一。不能把探索性的学术问题等同于严肃的政治问题,也不能把严肃的政治问题等同于探索性的学术问题。不能一说学术问题可以研究,就不顾场合口无遮拦乱说一气,也不能为了沽名钓誉而标新立异。

作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和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教师就必须做到既要教给学生知识,又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在当代中国,要想成为一名好的老师,就必须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理想和智慧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第三,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功能。但是,所有的课程都有一个共同的职责和使命,这就是立德树人,它是高校的立身之本。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高校的每一门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更要着眼于知识的转化,即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转化为学生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真正实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观目标的高度统一。

因此,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利”,而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和每一门课程应该负有的共同职责和使命。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中都应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守好自己的一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做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