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精确的圆周率是怎么发现的?(2)

古代最精确的圆周率是怎么发现的?(2)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越来越进步,西汉末年,刘歆得出3.1547的圆周率值,东汉张衡算出3.1622的圆周率值,但这些都不够精准。

直到三国时期,刘徽发明了一个科学方法来计算圆周率,即"割圆术"。

所谓割圆术,就是不断倍增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以求出圆周长,利用圆内接正多边形,随着正多边形边数的增加,它会越来越贴近圆的边,计算也就越接近真实值。

刘徽一鼓作气,一直算到圆的内接96边形,求得圆周率值为3.141024,不得不说,大师的智慧和毅力是我们常人无法企及的。

后来,南北朝时期南朝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求得圆周率在3.1415296和3.1415927之间,还保留了两个用分数表示圆周率的数值,其中较精确的称密率为355/113,还有约率为22/7。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