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必须摈弃“和稀泥”。和稀泥,本是泥瓦匠用在建房造屋上的基本技能。然而少数党员干部却将它用在处理同志间关系上,用在处理棘手矛盾上,甚至用在处理大是大非问题上,碰到问题就缩头缩尾,遇到矛盾就绕来绕去。比如,有的该对下级公开批评时,却遮遮掩掩、避重就轻,甚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的发现上级有错误,不提醒,不制止,不纠正,更有甚者唯唯诺诺,刻意逢迎;有的处理矛盾两面光,是非面前含含糊糊,你好我好大家好,不讲正气讲和气;有的班子讨论问题出现分歧时,不是充分讨论,按照规矩决策,而是东抹一下西补一下,折中处理,甚至在党的原则面前和稀泥,宁可丧失原则也不伤害感情,宁可丧失党性也不丢失人情。党内政治生活和稀泥实质上是一种“好人主义”,他们看似维护团结,实则自有盘算,与上级较真怕“穿小鞋”,与同级较真怕伤和气,与下级较真怕丢选票,将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私利化、关系化、庸俗化。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就要杜绝做“和稀泥”的瓦匠,善做“硬碰硬”的铁匠,以党性原则为依据,讲真理不讲面子,讲原则不和稀泥,锻造锋利无比的党内政治生活利器。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必须摈弃“小圈子”。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的违法违纪案件背后,不难看到很多“小圈子”的痕迹。“小圈子”常常依托于血缘或老乡、老同事、老战友、老同学等人际关系网络组成,形成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利益集团。“圈子”里只有“老大”没有组织,将分管领域当成个人领地,将国家资源当成私有资产,在选人用人上用团团伙伙代替五湖四海,用圈内“潜规则”代替组织“显规则”;圈内利用各种便利进行权力、钱财输送,实现利益交换;一旦出了问题,便形成“攻守同盟”,抗拒组织调查。“小圈子”置党性宗旨于不顾,将规矩纪律当摆设,借公权谋私利,成为诱发各种腐败问题的“温床”,严重破坏党内政治生态。说到底,“小圈子”就是以私利为纽带结成的同盟,破除“小圈子”要从公私关系上着力,划清公私边界,立好公心、用好公权,控制好个人私欲,筑牢为人民服务的“大圈子”。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必须摈弃“铜臭气”。一些人将商品交换原则跨界运用到党内政治生活之中,以此来处理个人与组织、上级和下级、同志和同志之间的关系。少数党员干部将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权权交易融入党内政治生活,有的把权力当商品,给多少钱办多少事,把官帽当商品,选人用人看价格,把选票当商品,拉票贿选成风;有的将党的活动商品化,致使党员会沦为福利发放会,党员义务变成“物质交换”。他们把党的宗旨和纪律放一边,一切向钱看,忘了党的理想和宗旨,忘了入党初心和初衷,将“为人民服务”替换成“为人民币服务”。党组织不是一般的社会组织或经济组织,党内同志关系也不是市场主体关系,将经济领域的规律照搬到党内政治生活中,造成党内政治生活的商品化、功利化,败坏党的形象,破坏社会风气,伤及党的肌体。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必须清除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政治生活的负面影响,严格坚持党内政治生活按党性原则进行,决不能拿原则做交易、拿党性换金钱。
(作者:范登生,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副巡视员;冯雪利,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干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