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大逻辑 奋力新作为(2)

遵循大逻辑 奋力新作为(2)

——如何更好适应把握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深刻认识“四个没有变”的大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这是对中国经济形势的重大判断。

其一,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GDP同比增长6.7%,国民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向好,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应该看到,作为拉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引擎,中国经济仍然处在适度较快的发展区间,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和占比越来越大。而且,这一经济发展成就是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由重速度向重质量和效益、由重数量向重结构调整和转型的关键阶段实现的,殊为不易。随着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6%至7%左右的经济增量已相当可观,在目前世界上仍属较高增长水平。

其二,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较为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形成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潜力足是因为我国经济有着庞大的内需市场和投资前景,在外部环境持续疲软情况下,内需将继续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回旋空间大是由中国人口众多、地域面积广、区域差异大、消费层次多等因素决定的。

其三,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一是新型经济彰显市场动力,二是国家战略增添市场活力,三是创新驱动激发市场潜力。

从资源配置方式看,人类历经了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3种形态。自然经济是相对分散的个体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分配有限的资源;计划经济体制基本上是在一国范围内、通过政府计划的方式分配资源;市场经济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表述不仅明确了未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所在,更对市场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重新定位。

从经济发展动力看,科技创新作为第一推动力将成为常态。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从国际上来看,世界各国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制造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计划。从国内的情况来看,中国出台《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就是要改变过去我们长期在制造业价值链的低端发展的情况,向中高端发展迈进。

从创新的主体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成为常态。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认为,决定经济增长效率的最关键要素是拥有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拥有核心关键技术以及全球化视野的管理机制创新。可见,激发主体活力才是创新的第一推动力。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措施的意见》,对于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具有重要作用。

其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从需求结构看,过去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靠大规模投资和大量出口,消费动力相对不足,经济发展易受外需市场波动影响。当前,我国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模式逐渐兴起,养老家政、旅游休闲等新的消费热点加速形成,特别是网络消费、定制消费等异军突起,电子金融、电子医疗等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方兴未艾。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