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点明子

正月十五点明子

我的老家地处吉林省东北部与黑龙江省接壤的一个偏僻山村。小的时候,俺家那嘎达还是大片大片茂密的原始森林,资源非常丰富。在家乡给我永远抹不掉的记忆中,就有“正月十五点明子”,这究竟是个啥故事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看过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的朋友可能还会记得,在第十场“会师百鸡宴”里,众土匪为座山雕祝五十大寿时,杨子荣说过一句台词:“厅里掌灯,山外点明子,给三爷拜寿”。台词“山外点明子”说的就是红松明子。红松是东北森林特有的一种名贵树种。红松明子(简称明子)就是含有大量松脂的松木芯,易燃性和可持续性都比较强。从山里拣回的明子,通常约有一尺多宽,十多公分厚,长度和形状各异。

原来,红松树倒地后,由于树根树干里含有大量的粘稠松脂,再经过上百年的腐烂过程,松脂就沁透到了树芯部分,使其变得坚硬,不易腐烂,不易受潮,并散发出清香的松脂气味,这就所谓的明子。念中学那会儿,学校有个小五七厂,就是专门提炼松脂的,学生们每年都要停课10多天上山拣明子,为工厂提供生产原料。而各家各户在每年冬季来临之前,至少也要备足够用一年的引火明子。

过去,明子是林区居民家庭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因为当时林区人生火做饭、烧柴取暖烧的都是木头柈子,而烧火常用的柞树、水曲柳、杨树、桦树、柳树等木柴,用火柴无法直接点着,这样明子派上了用场,一般只需要宽厚一公分、长一拃(大约半尺)左右的明子,就可以把炉灶里的木头柈子点燃,明子有引火柴的作用。

我小的时候,国家贫困落后,老百姓日子过得挺紧巴。尽管生活很艰苦,但是逢年过节时,喜庆祥和的年味却仍然浓郁,乡亲们总会想方设法自己找乐,贫穷阻挡不了他们追求幸福快乐的脚步,节日过得很开心。以元宵节为例,就有“屋里点灯睡觉”和“屋外点明子照亮”的传统习俗。

还是在我记事的时候,就曾多次问过大人,为什么元宵节晚上屋里要点灯睡觉,屋外要点明子照亮呢?他们都说,这是为了吓跑“张三”(对狼的俗称)啊。原来,火是狼的天敌,见到火光它就蹽得远远的。屋外点明子,它就不敢靠近房屋;屋里点灯,它就不敢扒开房门,能让全家人安生一年。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狼就是一个凶猛残忍、无恶不作的害人精,每当大雪封山时,饥饿难耐的野狼便会成群结对地下山进屯,袭击百姓的鸡鸭猪羊,甚至是伤人。小的时候,只要有人一提狼,或者听到狼的叫声,心里就直打哆嗦。而一些家庭遇到小孩子哭闹时,大人一句“‘张三’来了”,或模仿其嚎叫声,哭闹立马就憋回去了,那才叫好使呢。

现在看,长辈们所说正月十五点明子驱吓“张三”,很可能就是一种汉朝流传下来的点豆面灯习俗的民间版演绎和发挥吧,对于同贫困生活顽强斗争的乡亲们来说,他们是多么渴望驱妖辟邪祛病的吉祥之光能够普照全身啊,自然是不会放过这个祈福良机的。

乡亲们对元宵节点明子,还有一种解释,就是借其“明”“火”之意,祝愿全家人一年都亮亮堂堂、红红火火、没病没灾、平平安安的。无论是哪种说法,都蕴着含乡亲们对团圆、和谐、幸福、吉祥的美好企盼和强烈追求。在元宵节晚上,老妈就曾经常在我们兄弟姐妹学习的桌子旁插上一块点燃的明子,嘴里念叨着:“书桌亮堂堂,孩子走四方”。说来也赶巧,不知是明子火灵验,还是老妈祈祷如愿,在我们五个孩子中,先后有三人通过参军、考学等途径陆续走出大山,在城里安家立业。

那会儿,一过正月十二三之后,小孩子就会被交待一件差事:劈明子。通常,都是大人先爬上柴火垛,从中挑出凝结松脂多、份量较重、颜色通红的上等明子,并交待好劈的标准和数量,之后孩子们便操起家里淘汰的菜刀或者剁猪食的刀具,像刀削面,又似撕熟猪肘子肉那样,一条接着一条弄下来。其实,劈明子也是一个技巧活,大人会教你,要选对茬儿口,顺茬儿劈开去。遇到松脂厚的地方,一刀砍下去,有时只砍出个白点,难劈得很。会劈的人,总是不慌不忙地先找到茬儿口,然后顺茬儿砍下个大块来,再劈成若干小块。劈下来后,松脂多的放在一块,松脂少的放在另一边,松脂多的供十五晚上用。对精选好的明子,都得捋捋呱呱地装进土篮子里,送到仓棚子里搁着。若是活干得很地道儿,说不定还会得到大人给一个糖球之类的奖赏呢。这活,我一直干到17岁离开家乡那年。

到了元宵节晚上,在大人的具体指导下,孩子们便开始在自家的房前屋后、仓棚地窖、猪圈鸡舍、粮坉酱缸、大门两旁,以及犄角旮旯等可能会有“张三”出没之处,选择既能避开可燃物又可以插明子地方,将明子点燃后插上。刹时间,皑皑白雪映衬着火光,熊熊火光映衬着笑脸,夜幕似乎也很知趣躲出了很远,天空一片明亮。空气里飘散的松香味,更是沁人心脾。被火光簇拥着的各家各户,庭前屋后,欢声笑语,红光璀璨,好不壮观。

有一年,我特意把一个月的年假安排在春节前夕,带着妻子女儿赶回老家,一是想多陪陪年迈的老人过个年,另外也想重拾年少时的年味。早就听说由于山上明子稀少了,再加上林区禁止烟火管制得特别严厉,正月十五点明子,已定格在上世纪七十年前生人的记忆里,肯定是再也看不到了,对此我心里早有预期。但是,在老家的日子里,每天仍然被家乡浓郁的“年味”所感激着。如今,林区人过年比城里还热闹,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每当夜幕降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各式各样彩灯取代了红松明子,山村夜晚的天空更加辉煌璀璨、亮丽夺目。就连小孩手里掌着的灯笼,也都是工厂生产的工艺品,还配有电子音乐,彰显着现代文明气息,与我幼时候玩的那种用高粱杆做笼骨架,外糊彩纸内置蜡烛的自制灯笼大相径庭。

元宵,自然是必备的美味。正月十五那天吃晚饭时,只听老妈喊了一声:“吃元宵喽,今晚管够造啊!”转眼间,油炸的金黄色元宵和水煮的银白色元宵热气腾腾地端上了桌。老妈说,一黄一白,金银俱全,寓意着人财两旺。好个吉祥噢!看着碗里的元宵,心里回味着老妈说的“今晚管够造啊”,我不禁心头涌出一股热流,泪水在眼圈里直打转转。恐怕在场的人,唯有我能听懂老妈这话不是脱口而出的,与其说是叮嘱孩子们“都吃饱啦”,不如说是对我的特别提醒:“今晚可以随便吃哦”。要知道,我小有时候,元宵可是个稀罕物,属于细粮,金贵得很。过节时,一般人家压根儿就吃不着,能吃着的也就是尝尝鲜而已。而且为了让孩子们多吃点,父母常以“我吃那东西烧心”为由而舍不得吃。现在老妈却让孩子们“今晚管够造啊”,“慷慨”的老妈啊,您晚年能够拥有这么多的富足与幸福,如何让我不为之动容!

那天饭后,我独自驻足室外。夜幕里,时而各式彩灯照耀,时而礼花腾空欢笑,时而有震耳欲聋的鞭炮,时而听到观看央视元宵晚会人们的鼓掌叫好。小孩子们掌着灯笼在路上嬉戏打闹,年轻人在村喜庆园里嗨流行歌曲一比低高,中老年人在村健身场上伴随乐曲跳舞扭腰……山村的夜晚啊,变成了欢乐的海洋。看着地上随风起舞的鞭炮碎纸,我俯身拾起一片鲜红色的拿在手里凝视着,耳边不禁再次回响起老妈那句叮嘱的话:“今晚管够造啊”……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