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国民道德素质的提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国民道德素质的提升

摘要:“十三五”规划中提到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要求也是当今国民需要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面对当今国民道德素质的现状,国民素质提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个人层面对国民素质引导。本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国民道德素质提升的研究也主要从个人层面出发。

一、国民道德素质的内涵、现状

1.国民道德素质内涵的界定

最早具有历史依据对道德的界定是苏联和中国的伦理学者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出发,认为道德是人类发展到一定社会阶段的产物,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分工的增多,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在原始社会由血缘公社时期进入氏族公社时期之后,道德才从一般社会意识中独立出来。随着伦理学的不断发展,学者对道德内涵的界定也日益丰富、明确起来。其中卢宝祥认为:“道德主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也是个人修养的原则。”人们提到“道德”时,有两种含义:其一是“作为规范的道德”,指在一定社会中约定俗成的用于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规范或行为准则;其二是“作为个体品质的道德”,指社会的道德规范在被个体接受、认同后,内化为个体的一种品质并体现为一定的行为倾向或特征,这一“道德”通常又被称为“道德素质”、“道德品质”、“品德”、“美德”或“德性”。韩东屏则认为:“道德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品质规范之总和。它受社会舆论和内在信念的直接维系推动,以善恶为基本评价词,负责为人提供善的为人处事方式,以满足人处理人际关系和实现自我的需求。”

道德与道德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卢宝祥认为“道德”又被称为“道德素质”。而罗嵘认为道德素质是人在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经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的方式而形成的内在道德素养和道德品质的有机总和。道德素质是人的道德心理活动与道德行为发生的准备状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应,包含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

2.我国国民道德素质的现状

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道德素质作为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人在社会上如何发挥作用,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至关重要。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道德素质。从“又红又专”“四有新人”“八荣八耻”到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看到,党高度重视公民的道德素质建设。近年来劳动模范、道德楷模不断涌现,公共场合秩序明显提升,灾难中的互帮互助、舍己为人等等,都体现出了我国国民道德素质的提高。然而,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在国民道德素质方面仍存在丞待解决的问题,商业领域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的价值观扭曲,缺乏理想信念,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混淆善恶、美丑的界限,社会公德意识淡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滋长。这些道德问题严重冲击道德底线,扰乱社会治安,损害经济社会正常秩序,必须认真解决。

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国民道德素质之间的内在关联

国民道德素质具有社会历史性,不同的社会形态对国民道德素质有不同的要求和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国民道德素质在当今时代的要求。

1.国家乃人民之事业,而人民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国家是我们的集体,作为集体中的一员,理应“爱国”。“爱国”,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在古代“爱国”表现为“忠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朕即天下”,都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忠君和爱国是联系在一起的,忠君必然爱国,爱国一定忠君。这种爱国本质上是为了维护皇权的统治,人民生活在国中,但国不属于人民,属于君王。在今天,“爱国”有了质的变化,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样,公民爱国,实际上就是爱自己国家的人民,捍卫公民自己的根本利益。爱国是动员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爱国是公民应有的道德素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工作即指劳动,劳动造就人脑,使得人之为人。工作本质上是为了生存,是人生存的手段、途径。但在现实生活中,工作使我们生活的更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体会到成就感,更充分的实现自我价值,并得到社会的认可。游手好闲、好吃懒做、无所事事为我们社会所不能接受。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每位社会成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独特的作用,各类职业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敬业”是对工作的一种负责的态度,就要求每位工作者认真工作,干一行爱一行。敬业使得工作者在能够对所从事的职业高度负责,敢于负责,愿意负责,进而热爱自己的职业以至做出一番成就。列夫托尔斯泰曾说“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综上,敬业是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效途径,也是道德素质的要求。

3.诚信,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人之道也”;信即指遵守承诺,言行一致。“诚”和“信”作为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在起初是分开的,二字最初在一起使用是在《逸周书》中“成年不尝,信诚匡助,以辅殖财”“父子之间观其孝慈,兄弟之间观其友和,君臣之间观其忠愚,乡党之间观其信诚”,“信诚”即“诚信”,指诚实不欺,讲求信用,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最基本的道德素质要求。人无信不立,诚信的缺失必然会导致社会混乱,欺骗盛行,经济领域假冒伪劣产品蔓延,扰乱经济秩序,经济发展受阻。我们呼吁诚信,不仅仅社会领域经济领域需要诚信,更在于我们个人需要诚信,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诚信的人如何在社会上立足,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应该坚持道德底线,严格自律,诚信做人,让诚信美德代代相传。

4.中国古人强调“仁者爱人”“友,相佑也”,主张“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友善是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价值取向,两千多年来一直规范着我们个人的行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中的人,不是单一而存在的,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应当以“友善”作为行动指南。友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本质上是指友好善良的公民伦理关系和公民秩序,在维系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友善应是对他人发自内心的关怀和善意,满怀真诚而不牵涉个人利益。“友善”有助于改善不良社会风气,有助于人们划分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边界,还有助于建设社会互信体系。友善是国民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是社会生活的润滑剂。培育和践行友善价值观,能为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良序、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实的价值基础。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