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霾要有“舍得”精神

基层治霾要有“舍得”精神

新年伊始,国家环保部5位正副部长集体带队,会同京津冀在内的6个省(市),开展2017年度第一季度空气质量专项督查,这次环保史上最高规格的督查体现了国家防治大气污染的决心和信心。本次督查重点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山西等环境形势较为恶劣的省市。这并不代表其他地方就不需要重视空气环境。事实上,在雾霾最严重的时段,无论是一线城市、二线城市还是三线城市,小县城、乡镇都不同程度沉浸在一片灰蒙蒙的雾霾之中,只有西藏少数城市能够幸免。

雾霾作为空气污染严重程度的直接表现,中央层面顶层设计频出,财政大力支持,联防合作有效,形成了“责任共担、信息共享、协商统筹、联防联控”的工作原则,但在雾霾刚开始侵入或还未入侵的县域、乡镇地区没有足够的国家财政支持,没有先进的科技支持,关键是依靠自身“忍痛割爱”,树立“舍得”精神,在源头上加以治理。

其一,要承受精细招商之痛,“舍”掉所谓的大企业。工业化进程中低端经济形态恶性发展、生产生活污染大量排放、能源结构调整不力等无疑是导致雾霾形成的重要原因,同时,发展县域经济,“工业第一”仍然是地方的主旋律,没有工业就没有税收,就没有GDP,于是招商引资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有的地方毫无顾忌地“招大引强”,无视本地环境承受能力,将那些招来的重污染企业视为珍宝,这样的招商理念无疑是“引狼入室”。基层招商要“精挑细选”,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国家政策一致,敢于舍弃那些生产过剩产能的企业、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企业,精心筛选那些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企业和项目。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需要承受巨大的招商指标任务压力、需要承受加速经济发展的压力。

其二,要承受转型升级之痛,“舍”掉既得利益。对于本地已有企业,要对照环保要求加速转型升级,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砍掉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生产线,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改造,让生产的厂房、机器、排污、产品等全过程都与环境优良指标相一致。事非经过不知难,转型升级并非易事,要改变原来的生产方式、营销渠道、会计方式等需要企业和政府具备高瞻远瞩的眼光,以短期的利润降低换取企业和地方经济长久的健康发展。其三,要承受加大投入之痛,“舍”掉有限财力。治理已经产生的雾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技术投入,这些都需要雄厚的财力作为支撑,在当前财税体制下,基层大部分地区得到国家直接支持的力度有限,基层政府需要改变治理理念和财力分配结构,将有限的财力科学整合、合理分配,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入,引进环境治理人才、更新环境治理设备,增强雾霾治理的软硬件设备,打磨好治霾有力武器。

舍得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能力和担当,基层政府要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着眼长远,维护本应有的一片净土,敢于舍,方能得。

(作者单位:湖北京山县人民政府)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