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蜀炎:持守寂寞

郑蜀炎:持守寂寞

●持守“端持淡泊慎初衷”的寂寞是一种生命的体验和审美的超越,或许我们并不能完全地心静如水,但何妨如嵇康所言:“世故纷纭,弃之八戎。”

从1977年到现在已经40年过去了,多少新闻更迭迁流,多少人物续变衔接,但那个名为“旅行者1号”的空间探测器依然在以每秒16.5公里的速度,飞驰在脱离太阳系的轨道上。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约1.5亿公里,称为一个天文单位,今天,探测器离开地球已经125个天文单位。随着电池耗尽,到2036年,所有信号传输全部结束。

打造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驰向星际空间的使者,其意义自不待言,但这又是一项极为寂寞的事业。40年间,这个科研团队的成员从黑发到白首,从青春到暮年,一直注视着永不回头的探测器,那么遥远的距离,那么冷清的星际,还有那么渺茫难测的结果……

“生则天下歌,死则四海哭。”荀子描述的鼎沸人生,自然是比持守寂寞要充满吸引力。但是,“杀君马者道旁儿”——你的马累死,是因为路边的人捧场喝彩太甚。说句有点绕口的话:一个人占有的越多他被占有的也就越多。生命是残酷的消耗品,当你在占有着那许多的掌声欢呼、花簇艳裳时,你生命的流量同时也在被高耗能地占有和消损着。

以《娱乐至死》一书揭示当下精神文化枯萎现象的美国著名媒介传播学者尼尔·波兹曼这样说:“古往今来,阅读者都会对别人提出这样的要求:离我远点。”离别人远点,就是向寂寞靠近点。人的生命有两种家园,自然和精神的。在精神家园漫步沉思,需要的是离红尘熙攘远点,距功利浮躁远点。但凡做学问,心无杂念的寂寞是一种心灵的过滤,守中抱一的寂寞是一种冷峻的审视。

人的识量决定文的器量。《毛泽东哲学批注集》,头两部均批注于1936—1937年之间。在这个时间段内,外有日本侵略者磨刀霍霍,内有国民党重兵围困,大敌当前、黑云压城,毛泽东竟能心无旁骛地研究看似无经世致用之功的哲学,这是何等的胆识与襟怀。而那一篇篇挥洒于寂寞窑洞里的雄文,无不成为抗日战争乃至中国革命史上振聋发聩的春雷。

美国史学大师雅克·巴尔赞少年成名后准备写一部西方文化史,但他的老师却认为其知识储量尚难以完成创造性的作品。于是,巴尔赞远离名利场,苦心孤诣地沉寂于书斋。85岁时开始动笔,93岁时,也就是20世纪的最后一年,其文化巨著《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500年,1500年至今》横空出世,寂寞者一夜成为“国宝级的史学家”。

“飞扬颇恨人情薄,寥落终怜吾道孤。”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承受“吾道孤”的境遇。大清顺治元年,也就是崇祯17年的腊月三十,残守一隅的明朝小朝廷中,史称弘光帝的小皇帝愀然不乐。太监问:追思先帝耶?答:非也,梨园殊少佳者耳。家国破碎,犹思笙歌,难守寂寞,难怪数月后一片降幡出石头。

破城后,清军下令,汉人须剃头才可任用。一帮前朝旧臣闻之聚在一起怒气冲冲地发牢骚,大约相当于部级官员且为文化名流的钱益谦起身说,头皮有点痒。都以为他是洗头去了,可不一会儿就见他剃头蓄辫已罢。大家这时才知,他哪里是头痒,分明是面对荣华富贵难耐寂寞,心里痒痒了。

持守“端持淡泊慎初衷”的寂寞是一种生命的体验和审美的超越,或许我们并不能完全地心静如水,但何妨如嵇康所言:“世故纷纭,弃之八戎。”倘若皆能如此,优雅的《广陵散》便不会绝矣。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