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老庄的治国理政思想(5)

摘要:老子与庄子在治国理政方面,有自己的思路,其与众不同的理念,闪耀着智慧的光辉,与儒家思想相比,有堪称另类的补充作用。王蒙老师从儒家和道家不同的治国思想说起,从“无为而治”“保持距离”“低调治国”“治大国若烹小鲜”等四个方面介绍了老庄的治国理政思想,思路清晰、博古论今,让人深受启迪,留下深刻印象。

还有一种观点很有意思。老子很早就提出来,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都知道美反倒糟了,都知道善反倒不善了。为什么会这样,你从理论上怎么想也想不清楚。有一次我和金融界的朋友谈这个话题,金融界的朋友说这话太棒了,因为他有这个经验,如果谁都知道哪个股票最好,都去买那个股票,一下子这个股票上涨30倍。股价上涨30倍,你还买,买完了以后泡沫破灭,最后把你套牢。他说搞股票千万不要“皆知美之为美”,都往一个地方凑会害了自己。

《官场现形记》是黑幕小说,黑幕小说的文学价值有限,但其中就有一个故事,真是太可爱了。一个道台到各地视察,去以前各县做了调查研究,此为道台的特点:喜好廉洁,痛恨贪官。他最喜欢的就是穿破衣服的官员。这个县里本来都穿着好衣服,一听道台来了,赶紧把好衣服扔了,穿破衣服。清朝穿官服有规定,那个时候是固定的,所以必须上小市场上买破官服,一下子破官服涨价数十倍。假如一身新官服一千块钱,破的官服当时是四万。尽管这是小说,你就知道,世界上有一些事儿是往反面走的。

二、权力运作要与百姓保持距离的治国理政思想

老子和庄子还主张权力的运作要和老百姓保持一点距离。老子提出一个很有趣的思想,首先,“太上,知其有之”。“太上”就是最佳,是说最佳的状况是老百姓知道有这么一个国君,也有朝廷,这就够了。谁是国王,跟我没关系。谁也不妨碍谁的事儿,老子认为这是最好的状态。其次,“亲之誉之”。最值得人掂量的就是这四个字。“亲之誉之”怎么会成了二等?老百姓一见着你说你真英明,你是我们永远的榜样,我们一见你就热泪盈眶,这不是很好吗?“亲之誉之”的结果就建立了一种高调的权力运作的关系。你不但是一个有效率的权力,而且是精神的导师,是德行的代表。这种高调的运作有极大的动员力,但也容易引起过高的期望值。过高的期望值就会引起失望。儒学是很好的学问,现在读《论语》会发现孔夫子真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之人。为什么儒学到后来,尤其到了五四时期被人家骂成那个样子呢?就是因为他说得太好了,但做不到。具体的例子是《红楼梦》,那里有几个按孔子的教导办的?都在念“孔子”,整天念,谁按孔子的办了?

所以说,权力和百姓的关系“知其有之”就行了,各有各该干的事,不要弄得太漂亮,不要“亲之誉之”。“亲之誉之”后面是“其次畏之”,是说要让人怕这个权力。老子他也很实在,一点儿不畏是不行的。你说开汽车的人有几个热爱交通警的,但是他得“畏之”。

这种“知其有之”的说法,使我想到了近现代的一个观念——“虚君共和”。现在世界上有相当数量的国家的国家元首是虚的,没有实权的,但是它又是不可更迭的,不可改变的。比如说英国女王、日本天皇、荷兰女王,还有瑞典丹麦也都是君主立宪制的王国。1987年我去泰国进行访问,和泰国的教育部长聊天,他说:“我们泰国的制度有一个好处就是谁也别争第一把手,第一把手是国王,你乱不起来,最后是国王说了算,平常什么也不管,他只管人道主义事业。”当然泰国也有泰国的问题,现在我们也看到了,但这是另外的问题。这是君主制国家的情况。

非君主制国家也有这种思路。比如说德国总理是默克尔,它的总统是谁你们说得清楚吗?反正我不知道是谁。以色列也是这样一种情况。所以它也是一种虚君共和、虚位共和,也是在权力使用上的一种平衡方法。这些方法我们显然不能照搬,但是我们应该知道世界上对治国理政,对权力运作,对权力的转移交接有各种各样的思路。我们多知道点儿没害处。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