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解读(2)

2017年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解读(2)

核心提示:对党员干部而言,只有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养分,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才能正确面对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的矛盾,校准自己行为的“准星”。

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一些不良作风像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长一茬。症结就在于对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和反复性估计不足,缺乏常抓的韧劲、严抓的耐心,缺乏管长远、固根本的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作风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并指明了具体道路和方法——必须坚持“抓常、抓细、抓长”。

因此,在坚持和深化并举的同时,市纪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了“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抓长,就是着眼长远,编织好监督和制约权力的制度“笼子”,把作风建设纳入制度硬约束的轨道。“牛栏关猫”不行,但编织好监督和制约权力的“铁笼子”,变“牛栏关猫”为“铁笼关猫”,使其在空间上覆盖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不给滥用权力者任何可乘之机,实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作风顽疾一定会得到根治。

报告指出:“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核心评价标准,不断改进和完善百姓问政、政风行风测评、群众评议科长等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拓宽监督渠道,及时发现和查处‘为官不为’、庸懒散以及弄虚作假、作风霸道等问题,倒逼干部作风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应该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当前,在我市个别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依然存在“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等心态和作风。百姓问政、政风行风测评、群众评议科长等活动是我市强化作风建设的有力抓手,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将把这些好制度和好做法坚持下去,并不断改进和完善,使其成为改进作风的一把“利剑”。

窗口单位、执法部门与群众贴得最近,其作风好坏,直接影响群众的满意度。市纪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专门部署:“督促行业主管部门切实履行作风建设主体责任,深入开展行业不正之风专项整治。教育、卫计、公安、住建等部门要选择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集中整治活动。要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制度建设,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为什么要强调主体责任?能否落实好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直接关系到作风建设成效。当前,有的党组织、尤其是“一把手”对主体责任认识不清、落实不力,没有把作风建设作为分内之事,开个会、讲个话,或搞个活动就完了。结果,疏于对党员干部的日常监督管理,结果养痈遗患。因此,督促主体责任的落实是今年全市纪检监察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督促,使各级切实担负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管好班子带好队伍,运用“四种形态”,让红脸出汗成为常态,不断改进干部作风,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常态化、长效化,获得群众的认可和赞扬。

用文化自信涵养优良作风

目前,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如何构筑不想腐的堤坝?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杨政国指出:“首先要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党性教育,其次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丰富的官德思想足资今人鉴用。”

报告指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弘扬延安精神。”

坚定文化自信是“不想腐”的根基,治理国家不可能只靠法律,管党治党也不能仅仅依靠党纪党规。法律法规再健全、再完备,最终还是要靠人来执行。对党员干部而言,只有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养分,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才能正确面对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的矛盾,校准自己行为的“准星”。

如何用文化自信涵养优良作风?市纪委去年开展的廉政文化教育“八大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今年将持之以恒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打造特色廉政教育基地,办好用好纪委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平台,深入挖掘优秀家规家训、乡规民约等文化资源,倡导廉洁家风,开展“讲讲身边的廉洁故事”主题征文活动,拍摄文化养廉专题片,制作《清廉宝鸡》微视频,通过正面典型的激励作用,反面典型的震慑作用,在廉政文化教育的形式上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用喜闻乐见的作品和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构筑起不想腐的堤坝,自觉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清廉自守,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