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红:深化新型智库体制改革

王晓红:深化新型智库体制改革

自中央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任务以来,我国智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通过提出富有战略性、前瞻性、导向性的建议和方略,智库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科学决策作出了突出贡献,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对智库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全球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政治外交风云复杂多变,气候变化、生态环境、重大疾病、反恐等问题日益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内容。在这种情况下,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主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就要求智库“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另一方面,国内经济社会结构性矛盾凸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艰巨,国家治理现代化更加迫切,领土争端、国际摩擦时有发生。这对智库在经济、政治、社会、军事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智库作出快速反应,提出解决方案。

智库发展的理念和方向

一是专业化。在某些特定领域形成专业特色,是提高智库思想产品质量、实现精准服务的重要保障,也是形成智库品牌的关键。任何一个智库都不可能“包打天下”,必须坚持走专业化、特色化、精准化之路,在某个领域、某些专业深耕细作,提供优质思想智慧产品,形成特色、打造品牌,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是社会化。信息社会化、知识社会化、创新社会化已经成为网络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互联网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化、平台化打破了传统封闭、以个体为基础、以单位为单元的创新环境,形成了共创、共享的创新生态。智库要能够适应形势、快速创新,就必须充分整合利用社会智力资源和创新资源,构建社会化创新网络,形成小机构、大网络、大平台的创新模式。

三是市场化。人力资源具有附着性、储备性、可再生性等特质,即学术资源、人脉资源等通常随着人的流动而流动。只有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在收入待遇上充分体现人的知识价值、劳动价值,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智力资源高效配置,形成尊重智力劳动成果、知识产权明晰的智库创新生态,才能充分调动科研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热情。这是激发智库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四是国际化。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智库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做到开放办智库、开门办智库,同时注意到国外考察学习,加强与国际智库之间的交流合作,从而掌握国外发展动态的第一手资料和最前沿信息,提高智库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影响智库发展与竞争的主要瓶颈

一是智库之间体制的“双轨制”问题,即体制内与体制外的智库机构差别导致的某些问题。所谓体制内智库,通常指政府部门直属的事业单位。生存于体制内的智库有事业编制、政府品牌,收入和岗位都比较稳定。其干部参照政府部门相应的行政级别待遇,工作调动可以与政府部门形成旋转门的关系,因而在市场竞争中有一定的优势地位,人才吸引力较强。所谓体制外智库,又被称为社会智库、民间智库。这类智库没有政府品牌所赋予的行政资源,收入和岗位的变化比较大。其干部不能套用政府部门的行政级别,调动时职级待遇也无法与政府部门进行互认,在竞争中通常相对处于劣势地位,人才吸引力也较弱。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