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供给侧改革核心是“守根”“铸魂”

传统文化供给侧改革核心是“守根”“铸魂”

中国诗词大会,由火爆荧屏时被称为一股“综艺清流”涤荡人心,到两会期间被部长代表委员在不同场合多次被提及而再度走红,释放的不过同一个信号:呼唤优秀传统文化回归是民之所向、民之所需。在新时期快节奏生活方式下,如何满足群众对传统文化的需求,还需要下大力气写好传统文化供给侧这篇文章,也就是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为出发点,从传统文化供给端入手,优化结构,不断改善传统文化基因,为现代社会不断输送传统文化营养。

一、在固本培元中厚植供给侧根基。泱泱华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当中国文明发展到今天,应如何认识历史、认识现在、认识世界?一是礼敬文化精粹。在古今变革、中外交织中淬炼留存形成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与阐释、传承与弘扬,不能急功近利,要跳出大而化之的老调,从基础扎实做起,对传统文化多一点“同情的理解”,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二是净化文化生态。近年来,各类真人秀、亲子秀、相亲节目等综艺节目呈现爆炸式增长态势;沉浸在戏说、宫斗、穿越之中的伪历史剧不断传递误导性信息;自媒体领域则是各类“鸡汤文”“成功学”铺天盖地,这些文化怪相有人嗤之以鼻,有人见惯不怪。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亚健康的文化消费现象严重压缩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净化传统文化生态,给传统文化以良好发展空间迫在眉睫。正如冯骥才先生提出的将传统文化编入教材并融于日常生活,以此影响人的心灵和气质,真正感知传统文化的精髓并热爱它。

二、在吸纳创新中刷新供给侧内涵。单个文化总是在不断的与外界交流碰撞中产生精华、流掉糟粕,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与世隔绝,都需要从其他文化中汲取养分,现代国人的文化需求对国外文化已经上升到一定层次,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广泛吸纳、融汇一切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是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繁荣兴盛的必然要求。一是坚守传统文化根。心中有根,才会不忘初心,“宪宗跪拜佞佛、百姓毁身事佛”颠覆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念的伤疤,殷鉴不远,这就警醒着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格局多元化的今天发展传统文化更须坚守文化之根,坚持从实际出发,坚定文化自信,方能“西为中用”“洋为我用”。二是吸收外来文化魂。时代呼唤着理论与文化的创新,然真正的创新决不止于对西式文化的激昂批判,需要在“守根”基础上“吸魂”,通过比较、借鉴与省察,为我国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韩愈在佛教治心的理论魅惑之下独具慧眼发现《大学》并由此使其被尊称为“四书”之一,这一做法可谓透过外来思想文化激活本土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创新性发展的经典。三是抢占文化制高点。社会总是不断向前发展,创新是传统文化的唯一出路。只有把握大势、顺应潮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才能抢占传统文化发展的制高点,独占鳌头,逐步形成独特的文化魅力。   

三、在提升自信中增强供给侧动能。“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立足世界文化之林的根基。一方面是要昂扬阔步走出去。“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日本国的由汉字和假名两套符号组成本国文字、仿唐建筑、儒家文化等等,证明优秀的传统文化从来不缺乏异国追随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的文化自信既非妄自尊大的把世界先进文化拒之门外,亦不思想僵化的封闭着优秀传统文化,要始终保持开放态度走出去“开眼看世界”。另一方面是要稳扎稳打传下去。环顾现实,越来越多节日的传统文化呈现出庸俗化、浅表化、商业化、娱乐化的特点,相反,圣诞节、愚人节、西方情人节等舶来品大受欢迎,诸如端午、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虽有法定节假日的依托,但本身所蕴含的文化特质挖掘、传承和弘扬远远不够。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而言,形式固然不能拘泥呆板、应紧跟时代丰富创新,但无论怎样其内涵特质不应该被遗忘,也唯有如此,古老的中华文明才能薪火相传、继往开来,永远充满生机和光彩。

(作者单位:京山县曹武镇人民政府)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