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2)

文化自信与革命文化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基于社会主义观念的文化自信也是引人注目的。对这种文化自信带来的成效,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但还需要认识这种文化自信自身的理论来源。

文化自信对社会主义革命是生死攸关的问题,绝非经济和政治层面的副产品。在经典作家看来,维护生产关系的再生产需要文化因素的参与,因此统治阶级都会将自己掌握的一部分社会资源投入到文化领域,以使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意识形态,并形成本阶级的文化自信。马克思据此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种文化领导权通过文学、艺术、教育、新闻、出版等方式“使现存事物显得光彩” ,从而将社会的各个方面描绘成一个具有天然合理性的统一整体。人们无以逃避像空气和重力一样挥之不去的统治阶级文化灌输,从小被要求认可现在秩序的合理性,并以亲身参与的方式去强化其再生产过程的牢固性。这种认可和强化正是统治阶级文化自信的基础。列宁关于“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的观点,也显示出社会主义革命中文化自信的必要性。没有这种文化自信,不打破资产阶级的文化统治,从而塑造出具备社会主义意识的自觉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将无从谈起。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资产阶级的文化并不会自动消失,故而产生了令列宁晚年相当焦虑的文化建设问题,即没有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在一个文化落后国家里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的。概言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蕴含着文化具有统合社会各方面的意识形态功能,社会主义革命与文化自信密不可分。

马克思主义不仅指出了社会主义革命文化自信的必要性,而且论证了这种文化自信的合理性。一方面,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带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尖锐矛盾;另一方面,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揭露了雇佣劳动制度所造成的剥削,剥去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学说的精致外套。也就是说,在科学上,马克思主义通过生产方式演进的时间序列说明了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在基于科学的道义层面,说明了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正义的社会形态。由此,马克思主义在科学和道义的层面建构了社会主义革命文化自信的合理性。

对于个体而言,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文化自信还能够提供一套人生价值的坐标系统,把自己的生活意义与人类解放的远大目标结合起来,志愿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队伍的一分子。个人基于社会主义革命文化自信的这一选择本身,又会成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和削弱资本主义文化的力量,从而使文化自信进入一种自我实现的进程。这样一套能够提供终极价值的精神归属系统,确实让百余年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无数革命者建立起了牢不可破的文化自信,并终身为之奋斗。

进一步看,唯物史观把社会主义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在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之上,奠定在劳动不再具有社会强制性的基础之上。对社会主义的实现来说,“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这一理论结构在承认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合理性的同时,也隐含着承认这种文化自信需要时间才能逐步得到证实。资产阶级文化用了几百年的时间去整合其社会各个部分之间合理性的统一,但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还需要时间才能被真正确证从而巩固下来。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自信的难题在于其对时间的完全超越性,那么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难题就在于其对时间的极大依赖性。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