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4)

历史经验与生成逻辑

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自信在面对西学冲击时,一开始并非根本动摇,这集中体现在“中体西用”的口号上。这明显是一个对西学有所让步的口号——它与“吾道一以贯之”的信条相矛盾,隐含着对“西体”的承认。但这又是一个包含着文化自信的口号——我虽“用”不如人,但“体”仍然更胜一筹,因而是需要加以保全的目的;之所以接受“西用”,只是为了保全较高级的“中体”的手段而已。如果中国道统“体”“用”皆输,就不必这样大费周章了。可见,这种以“体”“用”分中西的思路,仍然保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它虽然放弃了天道名教浑然一体、不可切割的思考方式,却留存了中国道统的核心内容。

我们可以从逻辑上加以推断:要是“中体西用”的让步仍然不能挽狂澜于既倒,那么更进一步的发展必将是放弃中国道统,而保留“道出于一”的思考形式。但是这样的话,文化自信必然受到根本冲击。全盘西化的思路承继了“道出于一”的思考方式,但西方的“道”却是人性自私,因而只能从对大同之道的向往转到对民主自由的追求,且要求“全盘”转化而不留中西互补的空间,本身就是文化自信受到实质损害的表现了。需要注意的是,清末民初志士仁人仍旧读的是经史子集,骨子里依然期待着大道之行的救亡路线,并希冀在天地黎民的欢颜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基点。因此不难想象,他们接受社会主义,比起接受西学来,实际上是更有文化心理铺垫的。陈独秀、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一代人,虽然激烈地反传统并走向了马克思主义,但细究其思想历程,又有谁不是从传统文化中一路走来呢?

社会主义一开始在中国重建的文化自信,虽然有许多与传统文化自信的暗合之处,但明面上仍然与过去一刀两断。在当时的理解看来,旧有的传统文化毕竟是属于封建时代的;就其进步性而言,甚至不如资本主义性质的西学。这是一种将文化与其经济基础直接等同起来的机械思考方式。前资本主义社会中某些优秀文化观念在资本主义之后又被人们接受,在马克思看来甚至有某种必然性。在他眼中,由于社会主义与前资本主义在共同生产、集体生活等方面有着类似之处,因此一些朴素观念在更高级的制度形态中,又找到了自己的社会基础,于是我们会看到它们“在更高级形式上的复活”。实际上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的革命文化应有的关系。报本反始、慎终追远的传统态度,既与社会主义革命文化引导人为人民、为理想而献身的方向相一致,又恰恰能够中和西学中极端利己倾向的影响。过去的社会主义革命文化,由于对文化的延续性认识不够,在两个方面增加了坚持文化自信的困难。首先,如前文所言,革命文化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承诺,是难以在当前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兑现的,故而必须面对利润原则及西学的挑战。如果传统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难以普及,而仁德道义的中和力量又被抛弃,面向西学的弱势心理就可能代替我们本来应该具备的文化自信。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绵延数千年,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将革命文化与传统文化人为对立起来,必然增加坚持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困难。鉴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将是我国相当长时期的基本国情,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有以更高形式复活的潜力,而且在今天仍然有极深刻的影响,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时,消除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二元对立是必要的。

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生成必须借鉴的历史经验:中国传统文化和真正解决“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革命文化,无须各自单独面对西方的文化帝国主义。两者分别重建文化自信的努力均遭遇困难的历史,提示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必须看到它们之间诸如道通于一、重义轻利、在社会理想中实现个人价值等共通之处,并借鉴西学的合理成分,才能真正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也只有吸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西学中可资借鉴之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够树立起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本文是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资助项目“中国经验”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孙代尧,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健,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