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总宏观经济政策
在总供给管理中,侧重分析总供给的变动因素。短期内会影响总供给的通常包括:石油为特征的成本冲击、技术进步带来的冲击及预期冲击。
降低油价应该成为很自然而然的政策选择。当前非常明显的变化就是石油价格波动。如果说在二十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面临的是不利的石油价格上涨带来的宏观经济不景气,那么当前油价下降本质上应该是有利的冲击。油价下降带来成本下降,虽然会部分影响总需求,但更多地是影响总供给,对总生产会产生积极和正向的影响。不能简单地以环保等为由,拒绝油价下降,环保与油价不能简单地关联起来。
减税不是问题的关键,减税并不简单地归结于总供给管理,因为税收最终会转嫁,很难影响总供给。减税本质上属于财政政策的一部分,改变的是有效总需求。并不能指望减税能够奏效,因为目前看,减税很难直接改变家庭或者厂商的消费或者投资决策。
对改革和预期的变化需要有耐心,短期内难以发挥作用。部分观点将制度变革和改革归结于总供给层面的内容。从改革层面看,需要改变的是居民的预期。但事实上预期很难改变,而且有可能群体都不一定是理性的,反而会犯系统性偏差。改革的政策要恰当地对居民的预期进行影响,因而任重而道远。而形成预期过程中,声誉机制很重要,换句话说,只有长期可信的政策及其实际执行才能形成良好的政策声誉,从而对居民的预期产生影响。目前有很多简政放权的政策,客观上是有利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居民和地方政府的态度更多地处于观望状态,主要是由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顾虑,因而需要更妥当地进行制度设计,改变这种较为消极的预期。要切实促使各种政策真正得以实施和应用。
创新也是长期过程,短期内难以实现。如果力图改变长期的生产能力,类似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那么这是一种长期的政策。从长期经济增长看,提升技术进步与制度的效率很有必要,也很重要。就长期经济增长看,制度变化可能更多地带来经济水平的变化,而不会带来持续的增长,能够带来持续增长的可能更多的是持续的创新,特别是技术进步。但本质上,所谓的改革及长期的制度变迁并不能改变短期经济走势,更不能期望这种长期的政策能够很快缓解当前经济压力。
因而从短期政策看,降低燃油、电力等价格应该成为总供给的主要政策导向,而通过减税和提高政府购买的乘数则应该成为总需求层面的着眼点;从长期政策看,通过改革提升制度效率,强化制度设计及推动政策的有效实施则是长期的取向。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