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稳”与“进”的关键领域
当前和未来较长的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是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基本特点对于我们处理经济社会领域一些重大关系、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在思路、路径以及方式方法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经济社会领域重大关系的处理中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关键是要实现一个“稳”四个“进”,即经济运行要稳,经济质量和效益要进、经济结构调整要进、民生改善要进、环境保护要进。
稳定经济运行,关键是稳定经济增长速度。增长速度关系着就业民生,影响着市场预期,也决定着一些经济社会问题的处置,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大起大落。实现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基本要求,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近几年,尽管经济形势严峻复杂,下行压力较大,但经过扎实努力,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整个经济运行呈现出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态势,这是非常难得的。稳定经济运行,特别是稳定增长速度,重要的是稳定宏观经济政策。应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机动又科学有效地实施好调控引导,着力稳社会大局、稳宏观环境、稳市场预期。与此同时,更好发挥产业、区域、投资、消费、土地、环保等政策的组合效应和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各项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经济质量效益要进,就是要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质量和效益提高程度作为衡量经济工作好坏的一个核心标准。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关键在提高质量。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创新提升供给体系,从而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要提高质量标准、强化质量管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公平竞争,推动以质量为标准的产品乃至企业的优胜劣汰。要弘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形成推崇质量、追求质量的社会氛围。
经济结构调整要进,就是要把握经济全球化机遇,适应国际竞争和市场需要,利用科技创新成果,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不断优化提升产业水平和经济结构。要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并举、政府扶持和市场推动结合,以做强做优制造业为重点大力振兴实体经济。要结合新动能的培育,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民生改善要进,就是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的底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要着力解决人民普遍关心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不断提高收入水平、富裕程度的基础上增进人民健康与幸福。要克服瓶颈制约,补齐关键短板,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不分地区、不分人群的均等化供给。
环境保护要进,就是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结构调整、制度创新、法规约束等多种手段,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促进生态环境的修复、保护和优化,为人们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