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泽明电影武士形象的转变看日本社会的变迁

从黑泽明电影武士形象的转变看日本社会的变迁

摘要:《罗生门》讲述了发生在平安京的一件凶杀案,樵夫、强盗多襄丸、死者的妻子真砂、借死者的魂魄来做证的女巫分别叙述了事件的始末,但是产生了四种因不同利益而产生差异的说法,揭露出人性的虚伪和黑暗。

黑泽明是日本著名导演,一生拍摄了三十部电影,大多数为武士电影。“在这三十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各个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文化、百姓生活在他的电影中都有所体现。”黑泽明热衷于拍摄武士电影,一方面是受到家庭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武士道精神”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已经渗透进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日本武士电影不仅仅是电影作品,更是日本社会的标志。

黑泽明1

一、《踩虎尾的男人》(1945):传统信仰的崩溃

《踩虎尾的男人》是黑泽明的第一部武士电影。它讲述了平安时代源义经被自己兄弟追杀,一行7人乔装打扮逃往邻国的故事。电影主要塑造了两类武士形象。第一类是主人公源义经。他从当初高高在上的人物形象沦为丧家之犬的悲凉形象,失去了作为武士的荣耀。第二类是以弁庆为首的保护源义经的武士。这是一群勇武、忠义的武士。但是,他们的勇武反而凸显出源义经的无助。

这部电影于1945年在日本上映,当时的日本正处在战败的阴云中。日本引以为豪的帝国军人在前线受到重创,承袭“武士道”精神的“神风特工队”也没能扭转战局。日本军部本欲效仿弁庆忠心护住的“武士道”精神,以日本作为最后的战场与同盟国军进行巷战,但是美国相继在广岛和长崎投下的两颗原子弹彻底击碎了日本人的幻想。在裕仁天皇被迫接受《波茨坦公告》、日本外相重光葵在“密苏里号”上签署投降协议之后,日本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降到了冰点。

在战前与战后,日本的民族精神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曾经强大的“日本帝国”变得支离破碎,沦落到被美国控制的地步,国民心里的落差可想而知。这种转变正如流亡的源义经,日本人所信仰的“武士道”精神在战后彻底崩塌。“民族自卑意识更是随之出现:不知不觉地被同化,而又在思想层面挣扎反抗。总之,在战后日本的文化呈现出来的就是被动接受而敌视的复杂情绪。”

二、《罗生门》(1950):身份认同的迷失

《罗生门》讲述了发生在平安京的一件凶杀案,樵夫、强盗多襄丸、死者的妻子真砂、借死者的魂魄来做证的女巫分别叙述了事件的始末,但是产生了四种因不同利益而产生差异的说法,揭露出人性的虚伪和黑暗。

电影中的金泽武弘毫无武士应有的风范。在他借女巫之口叙述的故事中,把自己懦弱的一面极力掩饰起来。“《罗生门》中的武士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被降到了与普通妇女,乃至强盗相同的地位。面对死亡时,他也会害怕、胆怯、本能地想要求生,在临死前的最后一刻还绝望地挣扎。”

1945年-1952年,日本处于美国的占领之下,在短暂的传统信仰崩溃之后,日本又恢复了强大的生机。在黑泽明的自传中,他这样描写到战后日本人的行为:“在制片厂听完战争结束诏书回家的路上,那气氛完全变了,商店的人们仿佛处于节日的前夜一般,都在喜不自胜地干活。这究竟是日本人性格中的韧性,还是软弱?”

导致日本人性格产生两面性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因于传统“物哀”文化的影响。在武士叙述的故事中,从亲眼目睹妻子被强暴到原谅强盗多襄丸,再到静坐自杀的过程中,他都“静”得可怕。这种“静”正是受到“物哀”文化的影响,是通过潜意识(谎言)来实现的,在现实(真相)中,武士沦为普通人。在“表”与“里”的不合中,体现着日本人表面上坚守着传统,内心却渴望逃离传统的束缚,表面上的坚守使得内心产生了巨大的挣扎,换句话说,日本人性格的两面性使得他们迷失在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中。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