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武士》(1954-1962):全面崛起的日本
在1954年-1962年期间,黑泽明拍摄了5部武士电影。这一时期,武士回归了传统形象,大多嫉恶如仇、充满正义,与之前武士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七武士》影片中,七武士分别代表坚韧、友谊、武功、智慧、乐观、未来以及希望,他们的形象是黑泽明理想武士的化身。传统武士形象的回归也代表了日本民族自信心的回升。
在美国占领结束后,日本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顺利进入各种经济组织。良好的经济环境促进了日本“消费革命”的出现。“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的娱乐产业也火爆起来。以电影为例,日本的松竹、大映、东映等电影公司,每年制作500多部电影,全国电影院多达7000家。”黑泽明在这段时期拍摄的武士电影也极具娱乐性,与之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总之,此时的日本在钢铁、电力、造船、煤炭、机械、娱乐等多个领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摆脱了战后贫穷、落后的状态,开始向经济大国迈进。
四、《红胡子》(1965):变革之下的危机
《红胡子》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武士电影,电影主角“红胡子”虽然是一名医生,但他身上却有着武士的气质,像是一名侠客。60年代日本社会运动的主题是反核、反战、反政府不当施政。美国核武器舰船在日本停靠,“反对安保国民会议”的警民冲突,日本在越战中为美国提供各种援助都激化了政府与人民的矛盾。红胡子作为一名医生,首先应该具有一颗仁心,但被一群流氓挑衅之后,他又果断使用武力。红胡子的仁义与侠义像极了日本国民的示威与冲突,似乎也暗示着这场运动的走向。
红胡子还是一名改革者,改变了当时落后的医疗体系。红胡子的改革完全可以看作是60年代日本“革新自治体”的运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非均衡现象,即公害的出现以及突出的城市问题。电影里出现的各色病人、恶劣的生存环境,其实就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影射。
红胡子不仅“治病”,更能“医人”,可以说,他是幕府时期的鲁迅。他直言许多病是由社会的贫困和无知带来的,对此,医术毫无办法。60年代的日本虽然高速发展,但是在1964年却出现了“宏观景气、微观萧条”的经济现象,即整个经济繁荣,个别企业出现危机。电影里的幕府社会与现实日本社会高度重合,上层社会的繁荣与下层社会的贫穷形成鲜明反差。
五、《影子武士》《乱》(1980-1985):泡沫经济的破灭
《影子武士》与《乱》是黑泽明在导演生涯后期拍摄的两部战争历史巨制电影。在这两部电影中,武士的形象有极强的相似性。《影子武士》主要刻画的是战国时期相当有影响力的大名武田信玄(影子武士)。当这样一个战国大名被德川家康用计除去之后,故事渐渐转向了悲剧。在三年之后,影子武士被意外拆穿,甲斐国的精神领袖崩塌,整个国家也将遭到灭顶之灾。电影《乱》与《影子武士》类似,所表达的也是“盛极而衰”,它以莎士比亚名剧《李尔王》为灵感,讲述了一文字家族因自相残杀而走向灭亡的故事。
这两部电影中塑造的武士武田信玄和一文字秀虎都是处在一个顶点之后极速衰败下去,这与当时日本社会的处境有着高度的相似性。日本经济危机发生的时间大致在1985年,但在1980年就初见端倪。1980年,在美国压力之下,日本政府采取了“扩大内需”的政策,包括大规模增加公共投资、刺激民间活力、开发土地大型计划等。资本过热的现象蔓延到了社会各个方面,《影子武士》和《乱》这两部史诗巨制电影诞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也是一种必然。《影子武士》预算为600万美元,票房为400美元;《乱》的预算则高达1150万美元,票房345万美元。高额的预算得不到应有的票房,这种迹象正表明过热的资本在日本进行着各种投机活动,而泡沫经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破灭。到了1992年,日本经济在一路“高歌猛进”之后终于出现了全面崩溃。
六、结语
从黑泽明电影中武士形象的转变中,我们能够梳理出一条日本社会变化的线索。从战后传统信仰的崩溃,到美国占领时期身份认同的迷失;从占领时期结束日本经济的腾飞,到快速发展之下日本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再到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笔者认为,大多数导演拍摄的电影很难不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黑泽明也不例外。因此,当黑泽明的每部电影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我们才能够从中解读一二,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日本社会的变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