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冬: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政府治理创新

杨雪冬: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政府治理创新

今天的地方,与改革开放之初的地方已经迥然不同,彼此之间的差异更加多样,甚至有些方面的差距在不断拉大。只有承认这些变化,才能在进行顶层设计的时候不犯冒进主义、“毕其功于一役”的错误。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调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治理作为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简政放权、财税体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多种形式,主动调整和变革,以回应经济基础变革的要求,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创新”是近四十年来政府治理的主题之一,政府因而成为各个领域创新的火车头和第一推动力。

政府治理创新进入新阶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总目标,政府治理创新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顶层设计成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开放的基本理念和方式。“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新发展理念成为各领域改革的基本遵循,具体领域的改革创新都要制定改革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实行统一领导,协同推进。截止到2016年底,中央深改小组共召开 31次会议,通过了200多个改革文件。根据2016年12月30日中央深改小组第三十一次会议的报告,2016年全年,中央深改小组共召开了12次会议,审议了146个重大改革文件;领导小组确定的97个年度重点改革任务和128个其他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还完成了194项改革任务,各方面共出台改革方案419个。

改革创新的制度环境更严密,更有约束性。经过几十年的制度建设,中国的各项制度更加完备,法治环境不断完善,任何领域的任何改革都不能脱离制度约束,更不能挑战制度权威,根本目的是完善制度。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准确推进改革、协调推进改革、依法改革、有序改革。“该中央统一安排的各地不要抢跑,该尽早推进的不要拖延,该试点的不要仓促面上推开,该深入研究后再推进的不要急于求成,该先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要避免在时机尚不成熟、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一哄而上,欲速而不达”。

改革解决的问题更难,涉及面更广,根源更深,更为复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进入了改革攻坚期、深水区、社会矛盾凸显期。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要凝聚改革共识,克服思想观念的障碍,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突出改革措施的执行力。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制度执行力、治理能力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他多次用“钉钉子精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等形象的话语来强调执行和落实的重要性。为了提高执行力,在党内管理和政府治理方面采取了多项举措。实现了对各省级机构、中央国家机关以及中央直属企业等巡视的全覆盖。本届政府从2014年开始采取全国范围的督查,至今已经举行3次,推动了相关政策的落实。

强调改革试点的规范化。试点改革是中国改革的重要经验。试点是“侦察兵和先遣队”,解决的是“必须取得突破但一时还不那么有把握的改革”,通过取得经验、掌握情况后再推开。但是试点改革不是随意的、自发的,而是在整个顶层设计的框架下有组织地安排,有目的地实施。为了更好地发挥改革试点的作用,2016年3月,中央深改小组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和规范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为改革试点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