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贤明:“个性化发展”当成为教育改革主题词

项贤明:“个性化发展”当成为教育改革主题词

现在很多关于教育改革的文件,内容都写得面面俱到,但读完以后你根本不知道这一轮改革主要是想改什么,甚至连朝哪个方向改都不甚了了。一场没有主题词的教育改革,往往是任何变革都难以真实发生的假改革,指望它真正取得改革的实效也只能是奢望。每一次真正的教育改革,都应当通过主题词来宣示本次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就当前我国国家发展和教育变革的需要而言,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应当成为我国今后一个历史时期教育改革特别重视的时代使命,因此,“个性化发展”有必要列入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主题词。

创新需要“个性化发展”

从政治上讲,我们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战略目标而努力,而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万众创新。唯有一个创造力得到极大解放和提高的民族,才有复兴的希望;唯有为本民族和全人类创造出了更加灿烂辉煌的文明的民族,才能说是一个复兴了的民族。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民族,如果缺乏个性,思维固化,行为模式化,那就不可能具有很高的创造力。因此,通过包括学校教育这一主要途径在内的多方面努力,促进全民族所有成员个性化发展,尽快培育、激发和解放我们中华民族所有成员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基础、前提和要求。

从经济上说,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面临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任务,如何在各行各业迅速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是我们实现这一历史任务的关键,也是我们经济发展面对的最大的、最为根本的挑战。要提升各行各业的创新能力,除了要在经济和社会领域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以外,还要在教育上更加突出地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而且后者更加基础,更加根本,影响更为深远,因而也更为重要。在教育领域,无论是历史的经验还是现实的实践,无论是国际先进理念还是国内的探索,都无不证明了个性化发展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个性化发展作为当前我们教育改革的主题词,是我们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所处的这个创新时代对教育的期盼和呼唤。

不重视“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必须大变革

就教育实践本身而言,我国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理念、办学模式和评价方式,总是强调按照某个目标和某种模板来“培养”和“塑造”青少年学生,对他们的个性化发展一直缺乏应有的重视,甚至还常常贬抑人的个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整齐划一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传统,模式化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习惯。

我们的教育往往是先设计好一整套有关知识、技能和素养的模板,然后强行按照这些模板来培养青少年学生,很少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志向和需要。于是我们看到,求知的天性使孩子们从小对什么都兴趣盎然,可一旦进入学校课堂,学业很快就变成了他们的负担。在一些中小学的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连学生的服装、发型、坐姿、书本文具的摆放等等,都要求整齐划一,就差没有要求所有孩子都长一样了。

我们的高等教育实际上早已变成以“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为基本模式的“低等”教育,学生奔文凭和饭碗,教师争职位和头衔,关系学暗中已代替诸学科成为最大显学。大家各走各的路子,心里对人才成长的“模式”或“道路”都十分清楚。这样的教育,不进行一场革命性的大变革,我们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就没有希望。要进行一场革命性的教育大变革,“个性化发展”必须首先列为这场教育大变革的主题词。

“个性化发展”是简政放权的应有之义

我们的教育虽然也在不少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在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方面却一直乏善可陈,甚至压制学生个性发展的情况在不少学校屡见不鲜。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权力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体制。

虽然理论上我国以前是以乡镇为主办教育,目前实行的是“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但实际上这都说的是教育投入主要由哪一级政府负责,就真正对教育过程的管理来说,省市县各级政府的教育部门主要起的只是对教育部文件和精神的上传下达的作用。在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实行如此权力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体制,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政策很难照顾到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差异,更遑论重视不同的个人对教育的不同需要了。

同时,在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地方的教育创新很难大量涌现,学校的办学特色难以真正形成,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教育支持。改革既存的权力过于集中的教育管理体制,在教育领域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应当成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在未来一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任务。要真正完成好这一教育改革任务,鼓励地方教育创新,激发学校办出特色,“个性化发展”也应当成为我们这场革命性教育改革的主题词。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