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龙麟:《水浒传》的永恒之情(3)

摘要:明代有“四大奇书”,其中第二大奇书就是《水浒传》。《水浒传》是一部伟大的史诗,在这部作品中有着一种情怀——永恒的情。在《水浒传》中,作家写到了中国千古以来文人内心的追求,并且用他精妙的笔,从不同的人的眼光来审视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本期报告中,汪龙鳞教授将为大家解读《水浒传》的永恒之情,敬请关注!

这些看起来还表现在哪儿?还表现在作品中涉及市民阶层,都没有赞扬之情,而是揶揄、讽刺。比如说,武松知道哥哥是冤死的,回来以后,把那卖馄钝的、卖炊饼的,包括王婆、潘金莲叫到一块吃饭。武松知道这些人不会帮自己,所以“倏”地拔出一把刀来,插在桌子上,要求列为高邻给我做个证见。这些小市民没有一个为武松做证见的,都要逃。幸亏前后、后门都有武松的兵丁把管着,走不掉,才不得已给武松做了个证见。这些小市民有哪一个秉着正义之心去告诉武松,你哥是冤死的?没有一个,甚至连作证都不愿意,还是武松逼着他们作证的。所以《水浒传》是歌颂市民的吗?是为市民写“心”的吗?不是,这里面市民阶层没有被歌颂,是被批判的。

但是它一点市民之心都没有吗?也不对。《水浒传》中写到潘金莲勾搭武松、“王婆贪贿说风情”,写到这些倚门卖俏的女人的时候,作者的笔触花样纷飞,写得津津有味,这恰恰迎合了中国市民阶层最起码的欣赏口味。想当初,说书先生说“水浒”的时候,肯定是“王婆贪贿说风情”之类的最为人欣赏,说得最好,因为这些恰恰迎合了市民阶层的欣赏口味。所以《水浒传》也不是为市井戏民纯粹写“心”的。

既不是为农民写“心”,也不是为市井戏民写“心”,那《水浒传》写的是谁的“心”呢?《水浒传》真正写的是游民之心、文士之心。游民,这个“游”并不我们后来在王学泰书中所见到的“游民”,那个游民是常年在外旅游的,常年在外不归家的。《水浒传》中的游民,属于游离出社会政治权力中心的老百姓。晁天王没钱吗?有钱,晁家庄。李逵也有钱,宋江是押司,也有钱。所以《水浒传》真正写的是这一拨游离出了社会权力中心的人。他们不在权力中心,统治者的各种权力、政策的制定,没他们的事。他们虽然有钱、有闲,却参与不到社会的政治权力中去,所以他们要造反。所以,《水浒传》应该说写的是“游民”——被迫远离社会权力中心的老百姓的生活的艰难和艰辛、深沉的无奈和反抗。

另外,它还表达的是千古文士之心。中国千古以来的文士,他们的“心”是什么?他们都认为当今皇上不会有错,错在皇上用错人了,皇上身边的人不好。所以《水浒传》借梁山英雄的起义,表达了作者替天行道,帮皇上去推行正义大道。错在朝中有四大奸臣:蔡京、童贯、杨戬、高俅,奸臣当道,带来了官逼民反。最终,这些民被招安之后,继续帮皇帝推行天王之道,即便被处死了,也死而无悔。《水浒传》中真正表达的,是千古以来忠义之士所共同具有的内在的“心”,对当朝统治无半点微辞,恨只恨皇帝身边坏人太多了。所以替圣皇天子剪除那些奸佞之徒,还世界一个朗朗乾坤——这才是《水浒传》的内在的叙事之心、叙事追求。

所以,《水浒传》为谁写“心”?既不是为农民写“心”,也不是为市民写“心”,而是为当时的游民阶层写“心”,更重要的是为文人阶层抒发内在的追求,匡复正义、去除奸佞。因此,《水浒传》也叫《忠义水浒传》,这是《水浒传》在主题上的追求。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