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龙麟:《水浒传》的永恒之情(4)

摘要:明代有“四大奇书”,其中第二大奇书就是《水浒传》。《水浒传》是一部伟大的史诗,在这部作品中有着一种情怀——永恒的情。在《水浒传》中,作家写到了中国千古以来文人内心的追求,并且用他精妙的笔,从不同的人的眼光来审视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本期报告中,汪龙鳞教授将为大家解读《水浒传》的永恒之情,敬请关注!

《水浒传》独树一帜的写作技巧

《水浒传》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因为它思想内涵的深刻性,更重要的是作家在写作技巧上有自己独特的追求。《水浒传》毕竟成于众说,是在民间讲故事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书中俗语、俚语、方言特别多。它在写作的技巧上也是独树一帜的。

《三国演义》是写三个国家的军事征战,是作者站在三国风云之外,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分,合久必分,直说历史风云,讲故事的人对整个故事的全局清清楚楚。《水浒传》则不同,《水浒传》的作者在讲故事时,却处处有意识地利用故事中人的眼睛来看世界,不单是作者站在画外看。的确,《水浒传》里有很多作者本人站在故事之外的情况,他随时随地告诉你,这个故事你该站在哪儿,你该怎么理解,这是一种全局视角

《水浒传》中第一次出现“剪径”的时候,作者在背后加了一句:原来这“剪径”是强盗说的,强人下拜,忌讳说“下拜”二字,故说“剪径”。这显然是作者加进去的介绍。这就属于作者站在故事外,向你介绍这件事。

“宋江怒杀闫婆惜”,宋江发现信函、赠金忘了带,复翻身转又上楼来拿。在这里作者加进一句话:列位,若是说话的跟他同时生、并时长,定将上前抱住宋公明。有分教:此一去,直叫三年沧州发配之苦。这是说书先生说的,说我这个说书的要是跟宋江一块长大的,我就一定将宋江抱住,不让他上去。他上去杀了闫婆惜,杀了闫婆惜就被发配到沧州了。他知道故事结局,这属于全局视角。作者本人对故事将来的发展很清楚,随时提醒你这个故事是讲什么的,你应该站在哪个立场,这叫全知视角,是说书先生站在故事之外,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还有一种叫限知视角,限定你知道的。说书先生借助书中人的眼光去看世界,这在《水浒传》中有几种表现:

一是环形的视角。杨志、索超都是大名府梁中书的爱将,两人在大名府比武。俗人写杨志、索超比武,肯定是杨志、索超两将出马,大战多少回合,索超往后拖着便走,杨志随后跟来,索超回身叫一声,来个回马枪。但是《水浒传》不这么写,《水浒传》写什么?杨志、索超在大名府的校武场上大战了五十余合,未分胜负。紧接着下面怎么写?这月台上梁中书直看得呆了;那两边的将官们纷纷议论道,向来见过厮杀的,未曾见这两人如此厉害;李成、闻达在将台上一边擂着鼓,一边叫好;两边的士兵们都纷纷跺着脚,连声叫好。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