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普通的陶瓷烧制完成也需要在一千多度的高温里呆上七八个小时,这是质变的必经阶段。如果最后变成了一件美好的艺术品,前期的烈火焚烧才显得有了意义。
努力这个概念太虚了,太抽象了,描摹不出一个具体的方法论,但是一被吟诵和放大,就开始显得廉价起来。自以为努力的人,在真正努力的人看起来,是很幼稚的,之所以没有被拆穿,是因为那些更努力的人根本没有打算把时间花在评判之上。
想起以前有个学妹告诉我,自己已经过了那种泡图书馆一定要发条朋友圈纪念一下的讲究“仪式感”的年纪了。
她说:“来图书馆看书的前两天,觉得特别的有成就感,就情不自禁地想‘炫耀’一下。但是当来图书馆成了习惯,根本就不好意思发朋友圈了,或者说觉得一点意义都没有了。”
我笑,这就就像每天去食堂吃早餐的同学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但是基本不吃早餐的同学,偶尔去了一次食堂,才会发个朋友圈说“我今天竟然去食堂菜早餐了耶”。
过程通常是不具备说服力的,它沉闷,平凡,日复一日,根本不起眼,没有人觉得有什么值得可圈可点的。偶尔自我鼓励鼓励就好,没必要当作天大的事情自我感动,不要把自己的辛苦看得那么重要,年轻人嘛大多数时间都是累的,一遍骂着娘一遍把事情做完的,被我们过度提及的“努力”二字,其实门槛很低,并不是我有你没有的奢侈品其实人人都可以做到。其实它稀松平常,和其他人的别无二致。
今天看见朋友发朋友圈说自己正在一个爬坡期。我很喜欢这样一个比喻,带着一些阻力前进的时刻,恰好是最让人劳累又清醒的。大家都有各自的选择,在自己认定的那条路上匍匐向前,没有可比性。
努力这种东西吧,只要有了渴望和意愿,人人都会,他并不是值得佩戴在身上标榜的徽章。努力是每个人的必需品,不能缺少,但努力不是奢侈品,数量有限。你很努力,别人也可以很努力,你多留一点汗水,并没有高贵多少。
索性就带着自己的小目标,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吧,和自己比,一点一点地向前进,慢慢地雕刻自己,就像我之前说的那句话:“毕竟比昨天的自己变得更好是一件多么让人上瘾的事情啊!”
对吧?
我觉得那些未曾来到的,正在日益清晰的,从心底升腾出来的渴望,以及那种始终野心勃勃的进取状态,才是一个人不加炫耀却能格外注目的光环。
共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