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中华文明的内涵和特色,为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中国价值
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曾长期领先世界,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我们在世界文明中站稳脚跟、昂首挺胸的根基所在。彰显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色,对于我们今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四海一家,天下文明。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有广阔的世界视野,追求天下太平、天下大同,是典型的天下文明。这与西方国家缺乏世界视野的“个人—民族国家—国际社会”的思维明显不同。中华民族的天下观是开放、包容的,提倡创造开放、兼容、平等的天下,保持富有弹性的多元文化、多元宗教和多元治理体制,实现“一个世界,不同文明”“一种文明,不同制度”“一种制度,不同模式”以及“一个国家,不同文化”,构建契合时需、平等共进的天下文明。
礼尚往来,先义后利。孟子把“以德服人”称为“王道”,将“以力服人”称为“霸道”。中华民族对外交往素重礼尚往来、先义后利,讲究“礼让”,充分考虑对方的感受和利益。无论是古代对外交往的薄来厚往,还是当代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都体现了以义为先的原则。从历史上看,在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从人类的现状和未来看,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乃至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都具有积极意义。
守正持中,和合共生。中道是中国人长期尊奉的伦理准则与道德理想。它注重持中、适度、恰到好处、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用缓和、和谐、适度的方法,达到消融矛盾、稳定社会的目的。中道还讲经权,讲究“中正与权变”,即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中华文明认为,待人接物如果态度偏激,就会导致物极必反。所以中道反极端,要求把握好“度”。由“中”致“和”,是中道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守正持中,自然会走向和合,达到和平、和谐。在“致中和”中达到均衡与和谐,就会实现天地有序、万物繁荣、人际和谐。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及对国际安全问题提出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等,都体现了适中、致和的思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