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智慧之光闪耀丝绸之路

让智慧之光闪耀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智库工作成就综述

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传承千年不息;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的信念,绵延万里不绝。

2013年秋天,中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唤醒了当今世界对古丝绸之路辉煌一幕的共同历史记忆,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三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由点及面,取得的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

作为咨政建言和人文交流的重要力量,智库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和思想引领。凝聚学术共识、完善相关政策、助推民众认知……中外智库间的“走出去”与“请进来”,为“一带一路”倡议对接更为广泛的智慧与民意,营造更加广阔的国际发展空间。

共襄盛举:一带一路智库“朋友圈”不断扩大

“我研究中国10多年了,一直在观察中国,每当中国提出一个重大倡议,我都非常兴奋,这次感觉更是如此。”菲律宾大学亚洲研究中心教授艾琳·圣帕布罗·巴维尔拉的话,代表了很多专家学者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

凭借“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独特魅力,“一带一路”倡议赢得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誉和热切关注。世界对破解全球治理所遇难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表现出浓厚兴趣。

从最初吸引140多名中外知名专家学者等参会,到2015年参会人数达到280多名,再到2016年进一步增至300多名……2014年以来,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连续三年分别在新疆乌鲁木齐、福建泉州、陕西西安举办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研讨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和“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各方响应热烈,与会人数与国家数量不断提升。

中国倡议,世界机遇。为了参加如此重要的国际会议,多名来自中亚国家的嘉宾,在航班不便的情况下,乘坐长途汽车赴新疆参会。而每年如约而至的研讨会上,人们都能围绕不同主题,交流观点,碰撞思想,深化友谊,推进合作,共同展望。

三年多来,“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学界深入研究的重点课题、研讨交流的重点选题。专家学者纷纷解读有关概念、政策,院校、研究机构设立的“一带一路”智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成立的“一带一路”研究平台,目前已超过300家。中亚、东南亚和欧美国家的智库积极加入“一带一路”研究大军。

“目前国外很多顶尖智库设立了‘一带一路’以及与此相关的研究项目,比如互联互通与地缘政治、基础设施与亚洲发展等;有的则通过电子遥感、数据制图、资金流跟踪等方式,研究‘一带一路’沿线的中国工程项目,呈现理论化、学科化分析‘走出去’的中国如何影响世界的学术研究新趋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说。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在智库领域得到传承与弘扬。

2015年4月,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牵头,联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等单位共同发起建立“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为国内外涉“一带一路”研究机构搭建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的交流合作平台,消除知识和信息壁垒,做大“一带一路”智库的“朋友圈”。

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看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历史、文化、发展模式、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性和多元化,各国和地区智库之间的合作研究和深入交流是分享发展经验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一带一路”各国和地区的利益融合,有利于各国达成合作新共识。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