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继承:习近平治国理政蕴含的国学智慧(15)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创造性转化等课题高度重视。中华文化经典之学,那么,习近平总书记是怎样看待国学的?国学或中华优秀文化在整个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有哪些重要作用?习近平的国学思想对他的治国理政思想大厦起到什么样的滋养和支撑作用?我们应该怎么样正确看待中华文化?

第二,取舍文化的尺度要清楚。取其精华,剔其糟粕。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要有一个尺度。第一,要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人的智慧和德行的提高。第二,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但凡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但凡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就是精华;反过来讲,对人的全面发展,对人的智慧的提高、德行的完善没有帮助的,对社会的进步没有帮助的就是糟粕。我们对中华文化的态度,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如果要懂得珍爱自己的文化,习近平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还可能上演一幕一幕的历史悲剧。”我相信习近平总书记这么说,应该是对人类历史上的许多民族的兴衰成败做了深刻地反思。我们要引以为鉴,好好地爱护自己的传统、自己的灵魂,像爱护生命一样爱自己的文化。

第二,要建构中华文化永葆生机的内在机制。我们中华文化很伟大,可是近代落后了,落后就是因为有问题。近代的历史血雨腥风、灾难深重、积贫积弱、风雨飘摇,给了我们那么大的教训,我们一定要痛定思痛、深切反省,发现我们这个国家、民族或文化的问题。既然近代历史上我们经历了那么多苦难,一定是我们内在的问题。我们的苦不能白受,如果不好好地总结经验,说不定还会受这个苦难,因为你没有吸取足够的教训。所以,近代闭关锁国、天朝大国的那一套僵化保守东西,我们永远要去掉。做到这一条,将来无论中华民族遇到什么样的挑战,都能永葆生机。

所以,中华文化必须有自我扬弃、自我反省、自我批判的内在力量和运行机制,能够与时俱进、永葆生机,而不是走向固步自封和僵化保守。我们好好地吸取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史的苦难中间走出来的经验教训,那么,将来中华民族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挑战,我们都能与时俱进、永葆生机,不断地迎接各种挑战,从而带着中华民族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第三,要传承、弘扬、发展中华文化,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也要为人类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2016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这里说到,让中华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一起,为人类的发展提供精神指引。我们中华民族应该有这个担当。回望四五千年的历史,我们曾经给这个世界的文化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华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不仅是历史的,也是当前的、未来的。我们应该有这个责任,为人类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提供精神的指引。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