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规划建立“十三五”文化小康建设的大格局
文化小康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体现在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公民道德建设、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等各个领域。《纲要》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贯穿社会生活全过程”“增强中华民族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和命运共同体意识”。
《纲要》提出,要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优良家风家教,传承优良校风校训。繁荣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着力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推出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精品力作。”发展网络文艺,“推动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创新性融合,促进优秀作品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加快构建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资源共建共享。进一步提升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服务水平。
从根本上说,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十三五”文化小康建设的主渠道。但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渐从过去单纯的兴趣爱好转变为广泛的“求知、求乐、求富”多元化需求,从过去的被动接受为主转变为以自主选择消费为主,从较低水平、单一层次向多层次、多样性的文化需求转变,需要有一个完善的文化市场机制和发达的文化产业体系满足其多样化和差别化需求,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体系就必然要成为“十三五”文化小康建设的基本内涵。《纲要》指出,“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促进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有机融合,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并规划设计了“电影繁荣发展”“出版融合发展”“音乐产业发展”“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文化消费促进与引导”“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督与服务平台”以及“文化+”行动、“互联网+”行动等共11项重大文化产业工程。
《纲要》的框架结构,体现了对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两个层面的宏观把握,不仅立足于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而且注重总结吸收近年来我国文化实践中产生的经验成果。例如,吸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经验,《纲要》规划“支持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吸收近年来湖北、上海、吴锡等地“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经验。《纲要》提出“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推动各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和产品服务供给。”旨在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精神,通过政府购买制度设计,突破公共资源体制内循环的固有弊端,竞争激发公共文化机构的活力,提升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效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