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针对重点和关键问题,提供“有用、适用、综合、配套”的政策指引
《纲要》“坚持共享发展”的基本理念,提出要提高群众文化参与度和获得感。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仍是“十三五”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建设文化小康社会时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基础。“十三五”推进文化小康建设,重点在基层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在“十三五”期间能否补齐地区间差异的短板,“兜住底线”,就成为《纲要》重点关注的领域。为此,《纲要》规划设立了老少边贫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建设工程”“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扶持工程”“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东风工程”“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等。使这些文化工程与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相结合,挖掘利用中西部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实现文化传承保护、产业开发和文化富民,构建欠发达地区文化小康的独特发展道路。此外,还要规划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夯实文化小康硬件平台。优先扶持老少边贫地区建设一批数字化博物馆、图书馆和文化馆等,弥补东中西部之间的数字化“鸿沟”。在繁荣文艺创作上,《纲要》提出要“讲好国家民族宏大故事,讲好百姓身边日常故事。建立支持文艺工作者长期深入生活扎根基层的长效保障机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强调弱势人群保护,开发和提供适合老年人、未成年人、农民工、残疾人等群体的基本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扶持培养中西部文化骨干和乡土人才,支持设立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形成文化小康的人才支撑。《纲要》对于“十三五”文化领域如何“补短板、兜底线”提供了清晰的政策措施。
针对老少边穷地区,《纲要》规定,“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落实对国家在贫困地区安排的公益性文化建设项目取消县以下(含县)以及西部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地市级配套资金的政策。加大政府性基金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这些措施都是针对“十二五”暴露出来的问题的创新性因应策略。
到“十三五”末,要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要发挥组织资源和政策资源的优势。《纲要》规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把本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考核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作为“十三五”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文化风向标,还必须建立完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文化小康指标体系数据统计和收集,建立文化小康评价机制,激励地方政府和社会建设文化小康的积极性,确保全面完成“十三五”文化小康建设的目标任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