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一盆花被开除,这事真正的看点在哪

拿一盆花被开除,这事真正的看点在哪

上海公司一员工杨某私自拿走同事放在办公室的花,公司认为其存在盗窃行为,违反了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按照规定予以开除。因为一盆“花”被公司扫地出门的杨某气愤难耐,认为公司属于违法开除,遂提起诉讼。日前,上海市青浦区法院审理后认为,公司依据合法有效的规章制度及经过法定程序解除劳动合同,并无不当,最终该员工败诉。(6月5日《南方都市报》)

因“拿走”同事的一盆花而被公司开除,事件主人公杨某的所作所为着实并不光彩,其最终所付出的代价也可谓沉重。如今的局面是,法院支持了当事公司的“决定”,而公众也纷纷点赞和力挺法院的判决。显而易见,无论是在司法视角下,还是在公共舆论中,杨某都是“不被同情”的一方。当对于偷盗行为的广泛厌恶,构成了全社会就此事一边倒发声的道德基础,那么相关的解读和评价,或许就难免会显得局限了。

整个事件里,杨某确实处于道德理亏的境地,他被开除、激起公愤,也的确可算自食其果。法院在判决中全盘认可、支持了企业的处置方式,同样并无不妥。所以,仅就这起个案的“结果”来看,丝毫不存在争议、疑问之处。与之相较,更值得关注的,反倒是法院的审理过程和判决理由:法院认为,公司依据合法有效的规章制度及经过法定程序解除劳动合同,并无不当……由此所引出的,其实是司法机构对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审查权的老问题。

涉事公司依据内部规定,认定杨某的行为属于偷盗并将之开除。那么,一个下意识的追问是,此一内部规定就必然是“对”的吗?这里所谓的“对”包含两个层面,也即合法和合理。而根据现有法律,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作为法院审案的依据——这一表述,构成了日常司法实践对公司规章展开合法性审查的基础。也正是鉴于此,上海市青浦区法院认定,杨某所在公司的内部管理条例合法有效。

公司规章制度只需满足“制定主体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三个要件,就可视为合法有效,法院亦可将其作为裁判依据。然而,合法性是一回事,合理性则是另一回事。现实中,许多公司内部规定尽管貌似“合法”,但绝对难言“合理”,其突出表现,多在于行文表述笼统空泛,弱化了雇主的责任而放大了雇员的义务,惩戒条款也经常背离起码的“罪罚对等”之原则。而令人遗憾的是,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时,一般却不会对公司内部规章进行合理性审查。

由于“拿”了一盆花就被认定偷盗并开除,这样的企业内部规定真的合理、公平吗?要知道,道德直觉并不能取代理性判断。相较于杨某案的故事本身,我们或许更应该去关注,从中所再次暴露的,关于公司内部规定“合理性”审查的缺失,以及其所必然会衍生的伴随性风险。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