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大河:将南极活动保持在尽可能低的程度(3)

秦大河:将南极活动保持在尽可能低的程度(3)

南极的科学研究需要增强国际合作

目前,全球正在发生变化,南极冰盖消融加快、海冰退缩、冰架崩溃、洋流变化、渔业资源锐减,臭氧层恢复,等等,对全球能量平衡、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海平面变化和南大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人类社会发展等,都有很大影响。

南极研究关系到全球、全人类福祉,研究工作需要在南极条约框架下协同行动。这就要求人类要保护好南极自然环境,使之不受人类活动的污染,让科学家自由地利用南极这个平台,探索大自然的未解之谜。

要完成这些任务,需要增强南极研究的国际合作,加强各国之间的沟通;需要稳定的经费支持、稳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队伍以及新技术的应用;需要加强对南极地区的保护和利用。为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坚持南极条约体系。南极洲仅用于和平目的,促进在南极洲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自由,促进科学考察中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将在南极的活动保持在尽可能低的程度,以利于环境保护和科学研究。如南极观光旅游还在发展,为保护南极环境,建议通过国际协商,采取“设立上限、建保护区、规定路线、规范行为”等方式加以约束。为保护南大洋生态系统,对生物捕捞等活动,应有制约机制。又比如,随着对南极冰盖冰下科学的好奇心增大,国际科学界应采取联合攻关、探测和取样,防止冰下水环境遭遇污染的风险。

加大南极科学和环保的科普宣传和教育,将气候变化、南极研究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热爱南极、保护地球”的热情。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