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青藏高原含蕴着的战略哲学
随着时代的推进,中国人对青藏高原赋予的意义已超出其地理范畴。比如《旧唐书·南蛮列传·骠》中就有“小昆仑部”“大昆仑王国”[86],其“故地在今缅甸南部萨尔温江口附近”[87];《宋史·外国列传·阇婆国》条中将昆仑的概念延伸至南海,有“阇婆国在南海中。其国东至海一月,泛海半月至昆仑国”[88]的记载。阇婆国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马鲁古群岛。”[89]这说明,中国古代的“昆仑”概念不仅含盖了整个青藏高原,而且还衍伸为一种面向海洋开放和包容的文化概念。
毛泽东同志更是赋予“昆仑”以中国崛起及其世界定位的哲学内容。1935年10月,面对蒋介石的围追堵截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进犯,初至陕北的毛泽东作《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90]
毛泽东在这首词的上半阕中预见到新中国即将崛起及其对旧世界将产生的共工“怒触不周山”似的冲击[91];在下半阕,毛泽东为崛起后的中国参与世界治理提出了以“环球同此凉热”为宗旨的反霸和不称霸相统一的中国方案。1957年1月,这首词公开发表时,毛泽东为词的上半阕批注说:“前人所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说的是飞雪,这里借用一句说的是雪山。夏日登岷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老百姓说,当年孙行者过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煽灭了火,所以变白了。”[92]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为词的下半阕批注:“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别的解释,不合实际。”[93]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94]。青藏高原留给我们的战略哲学是什么呢?就是守本、守成,自重而不扩张。1962年12月22日和1964年12月29日,毛泽东两次[95]手录清朝人严成遂《三垂冈》[96]一诗,其中深意,当为今人认真领会。诗曰:
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且拥晋山河。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萧瑟三垂冈畔路,至今人唱《百年歌》。[97]
“大国崛起于地区性守成,消失于世界性扩张”。强弱与大小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帝国主义无限扩张的结果是被自己不断扩大的目标所打倒。在扛不起的世界扩张目标下,强大的帝国是弱小的——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98],“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且拥晋山河。”在有限成守的目标下,只要坚持守本守成,自重而不扩张的政策,中国是可以看到作为美帝国——而不是作为民族国家的美国——完全失败那一天并和世界人民共同进入“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美好前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